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預防寶貝過敏 切勿「重外輕內」!

【廣編特輯】
文╱朱家祥醫師 (花蓮佛教慈濟醫院小兒部兒童社區醫療科主任)
長年在兒科服務,可感受到父母親對下一代健康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很多過去常見的小兒疾病,時至今日已獲得很好的控制。但唯獨小兒過敏,可說是現代社會的文明病之一,加上代代相傳,使得小兒過敏盛行率逐年持續攀升!

要避免家中寶貝承受過敏帶來的不適與傷害,建議父母親一定要從出生起就有預防的觀念,大多數的父母會從環境清潔著手,這固然正確,但千萬不能忽略:透過「飲食」由內調整體質,才是預防小兒過敏最關鍵的一環。
根據調查,台灣新手爸媽針對新生兒的過敏預防,近九成注重「維護居家清潔」,顯示由外在環境隔絕過敏原已是大多數爸媽擁有的觀念。但另一方面,會從「注意飲食」來預防過敏的父母親竟只有1%。兩相對照,可發現國內多數父母在寶寶的過敏預防上,大多「重外輕內」!若能再加強透過飲食強化寶寶防護力,絕對有助於降低家中寶貝過敏的風險。

目前國內外醫界公認:從出生起哺餵母乳,對寶寶的健康是最有利的,母乳中的IgA(免疫球蛋白)對寶寶的過敏預防也有所助益。唯獨要注意的是,餵哺母乳的期間,媽媽也要特別避開會誘發自己過敏的食物來源,以免過敏原反而藉由母乳進入寶寶體內。

當母乳期結束,或媽媽因故不適合哺餵母乳時,調查顯示僅22%的父母會慎選「配方奶」來調整寶寶體質,顯見多數爸媽忽略了配方奶的重要性。根據國際研究,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經過水解技術處理,將一般牛奶中的大分子蛋白質切成小分子,同時切斷誘發分子,可幫助調整體質,強化寶寶體內的防護力。

我有三個小孩,而我本身有過敏體質,所以過敏遺傳在我的孩子中顯現。老大現在已經20幾歲,當時的母乳的觀念和配方奶的選擇並不像現在廣為人知,老大是哺餵一般配方奶,導致長大後直到現在有過敏性鼻炎的困擾。老二哺餵一般配方奶後,引發非常嚴重的過敏反應,有嬰兒腸絞痛、異位性皮膚炎和過敏性鼻炎,經更換水解蛋白奶粉後才改善。老么,我們就讓孩子喝母乳到一歲,情況果然改善許多。所以,父母親若想讓寶寶遠離過敏威脅,單單只是改善外在環境恐怕不夠,重視「飲食」的選擇,由內調整好寶寶體質,才是根本!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小孩對牛奶過敏 喝羊奶可能也會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有些人認為,小孩喝羊奶比喝牛奶更不容易產生過敏反應。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陳家駿醫師表示,事實上,羊奶與牛奶結構相似,因此小孩若對牛奶過敏,可能也會對羊奶產生過敏反應。


陳家駿醫師提醒,有的小孩食用牛奶、羊奶時,會產生腸胃道過敏,或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等問題。若發現小孩食用牛奶、羊奶後有腹瀉、解血便、喝奶量減少或反覆溼疹、紅疹等症狀,就要懷疑小孩可能對牛奶、羊奶過敏,最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診斷。

陳家駿醫師解釋,嬰幼兒若是對牛奶過敏,可能出現體重減輕現象,根據臨床觀察,體重過輕的嬰幼兒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過敏疾病造成。當嬰幼兒睡覺時,正是生長激素分泌黃金時間。有時過敏症狀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這樣生長激素分泌就可能受到干擾,進而影響小孩生長發育。


另外,過敏症也可能讓小孩嗅覺變遲鈍,吃東西就沒有味道,小孩吃得少,營養自然就不夠,或者過敏也可能影響腸胃吸收,這些都會對小孩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

陳家駿醫師建議,小孩出生四到六個月時間若能哺餵母乳,對小孩健康會比較好,也較能避免牛奶、羊奶過敏問題。若媽媽沒時間哺餵母乳,而小孩又對牛奶、羊奶過敏,或父母有過敏家族史,可考慮讓小孩食用水解配方奶粉,以減少過敏發作機率。


全文網址: 小孩對牛奶過敏 喝羊奶可能也會 - 注意孩子飲食 - 親子寶貝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95910#ixzz2xWbBXIkj
Power By udn.com

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要照護鼻竇炎,先要積極控制過敏性鼻炎

鼻竇炎簡單地說就是鼻竇腔發炎的狀況。根據美國的統計,每年因鼻竇炎求診的病患高達近兩千萬,耗費的醫療成本更接近五十億,約15-20%的美國人口有鼻竇炎的問題,所以不能小看這個疾病。

過往有人把「鼻竇炎」稱為「副鼻竇炎」,這是比較不正確的說法,原因是把它的英文paranasal sinusitis的para-翻成了「副」,其實它代表的是鼻「側」及「旁」的意思,因為鼻竇的位置都分佈在鼻子周圍。現在較建議的用字為rhinosinusitis(鼻竇炎),所以下次碰到有人再稱「副鼻竇炎」,可能要提醒他更新一下資訊了。

Rhino是鼻的意思,而sinus是竇腔的意思,所以rhinosinusits簡單而又充分地說明了鼻竇炎這個病,其實是涵蓋了「鼻炎」及「竇腔發炎」,所以不僅僅是過敏性鼻炎,其他類型的鼻炎也可能會引發鼻竇炎。

鼻竇炎的症狀簡單說,有四大類:有顏色的鼻涕、鼻塞、顏面有悶脹或壓痛感及嗅覺的改變(其他尚有例如頭痛、口臭、倦怠感、牙痛、咳嗽、耳痛等,不過這些症狀未必一定是鼻竇炎引起的)。若症狀已持續超過了三個月,就可以稱為慢性鼻竇炎了。

有趣的是,臨床上發現近四成的人有這四大症狀時去檢查鼻竇腔或安排電腦斷層(CT),是沒有發現明顯異狀的,但給予相同於過敏性鼻炎的藥物治療後卻可獲得明顯的症狀改善,這說明了過敏性鼻炎與鼻竇炎兩者相互的關係密切,也間接指引了我們若要照護好鼻竇炎,就要更積極的控制過敏性鼻炎。

過去的幾十年,我們治療鼻竇炎的方式比較單調,可能跟了解不夠多有關。醫生傾向先嘗試單一藥物治療幾天,如果沒效(症狀沒有緩解),就考慮合併幾種藥物治療。
已有太多的文獻證實了針對鼻竇炎,特別是慢性或急性發作,手術與藥物的控制效果差不多,臨床上是建議藥物使用為第一優先,除非是一些複雜性或有疑慮的個案,或者病患本身就對藥囑的遵從性不高。

可使用的藥物則說法不盡一致,尤其是抗生素(種類及使用時間長短)的使用在慢性鼻竇炎的角色。目前較一致的看法是局部類固醇的角色,呼應了前面說過的,要控制好鼻竇炎必須控制好鼻過敏,局部類固醇具有抗組織胺所沒有的抗發炎作用,效果自然更佳。附帶一提,新一代局部類固醇的生物可用率,也就是所服用藥物的劑量所能到達體循環的比例很低,換言之,安全性較高,所以籲請大家千萬不要因噎廢食,不肯遵照醫師指示使用新一代局部類固醇,反而讓病情更複雜。

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改善鼻竇炎的症狀卻可以不需要使用類固醇或抗生素,甚至不需要開刀?最受歐美專科醫師推薦及認可的就是「鼻腔沖洗」,即俗稱的「洗鼻子」。但在台灣這種一味追求速食醫療、速食療效的民情民風下,就我所觀察,鼻腔沖洗其實很難推廣;但國外因保險或就醫不便,很多病患自己就會先嘗試沖洗鼻腔,若仍然效果不佳才會選擇就醫,所以,若想要免除反覆就醫的困擾或害怕藥物及手術帶來的不適,正確及規則的沖洗鼻腔是不二法門。
食物過敏在鼻竇炎的角色也很有趣,透過特定的食物戒斷就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鼻部症狀改善,此舉近年已受到美國鼻科學會的逐漸重視,但如何決定需要戒斷的食物種類就是門藝術了,可以嘗試先針對食物種類做過敏篩檢,近4成的病患雖然在現有的檢驗方法下找不到食物類的過敏源,但仍可透過戒斷小麥製品、乳製品或黃豆製品,甚至米製品等而獲得症狀的明顯改善。
最後就是高劑量具抗發炎效果的Omega-3了,不過,因國內外體質體格的不同,加上偶有零星臨床實驗顯示可能的副作用,雖目前尚未經証實有潛在的風險,但我目前是比較不像國外醫師那般強烈建議病人使用,除非剛好病患有心血管疾病,而恰好他的心臟專科醫師又很建議他服用Omega-3來作心血管疾病的日常保養時我才會跟著建議,因為要想在鼻竇炎症狀緩解上透過服用Omega-3而有明顯療效,劑量是高過一般營養食品仿單建議許多的。

資料來源: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318&nid=4261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終結寵物流言:「貓狗會使小孩過敏?」

懷孕了,寵物怎麼辦?時有耳聞家庭中因為母親懷孕或小孩出生,害怕小孩染病、過敏,而不得不把寵物送走的例子。但是否曾經想過大人們平時和寵物相安無事,為什麼小孩就會因為寵物而「破病」呢?


▲小兒期刊和近年醫學研究都證實嬰幼兒多接觸貓狗反而能增強免疫能力
寵物在家會讓孕婦、小孩過敏?
寵物掉毛容易讓孕婦、嬰兒過敏、抵抗力降低,是其中一個很常見的說法。近年來台灣過敏小孩人數急遽攀升,也難怪會造成家長恐慌,但追根究柢寵物真是造成過敏的重要因素嗎?
常見的過敏反應包括流鼻涕、咳嗽嚴重的會氣喘、發炎,因為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而產生大量(IgE)抗體,轉而攻擊自身造成過敏反應。芬蘭科學家 Hanski 以都市和鄉下小孩做樣本,發現都市小孩過敏比例遠較鄉下小孩為高,因為的鄉下自然環境豐富,生活在大自然的小孩身體中細菌遠比都市小孩多樣,免疫能力也較都市小孩為高。此項研究呼應了另一篇 Susan Lynch 以實驗鼠做測試,長期提供混合狗身上灰塵的水和食物,有接觸灰塵的小鼠遇到過敏原的免疫能力遠比沒接觸的小鼠為高。


原文網址: 終結寵物流言:「貓狗會使小孩過敏?」 | ETtoday寵物動物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123/318771.htm#ixzz2xWaBPGA7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樂閱讀/做好8件事 鼻過敏不發作

  • 樂閱讀/做好8件事 鼻過敏不發作

鼻過敏好發於秋冬季節變換時,就是因為溫差變化大,使得鼻黏膜加溫效應來不及反應,為了避免吸入不舒服的冷空氣,鼻黏膜只好腫大,增加和冷空氣接觸的面積來加溫,反而造成鼻塞。對鼻過敏症狀輕微且久久才發作一次的人,可學會一些簡單的方法來緩解不適。藥物以外治療鼻過敏的復健療法為:

1)儘量減少鼻腔內外的溫差:避免出現在溫差變化大的場所/例如夏季在大太陽下突然喝冰水,或因為進出冷氣房,忽冷忽熱而打噴嚏,也易因刺激呼吸道引發過敏。冬天或天氣突然變冷的早晨,在離開溫暖被窩前,就把雙手搓熱敷在口鼻上,或一起床先用溫熱毛巾摀住口鼻,或戴口罩,讓呼吸道慢慢適應溫度、溫度的變化,不要一下子曝露在冷空氣中。

2)隨身帶口罩/以備進到冷氣房或容易引起過敏的地方時,立刻戴上。騎乘機車或可能吸入不舒服的冷空氣時,戴上口罩或用圍巾掩口鼻。

3)管控家中冷氣機的使用/尤其過敏兒最好儘量少吹冷氣。使用冷氣需常清洗及更換濾網,冷氣出風口要常擦拭,房間內要減少擺設及經常打掃,以免冷氣一吹,將屋內過敏原揚起。
4)多喝熱水/因為口腔的熱度會提升鼻腔的溫度,減少鼻黏膜腫大的機會。

5)鼻塞難以入睡的時候,可以把枕頭墊高一點/現在市面上也有販賣一種鼻塞貼布,貼在鼻上可以將鼻腔撐開,幫助空氣流通。

6)多多運動/尤其是游泳,多曬太陽,增加抵抗力,也比較容易改善過敏體質。

7)避免養寵物及鋪設地毯,減少塵蟎累積的機會/移除地毯、布窗簾、勤更換床單等,減少室內塵蟎量對症狀的控制很重要。養寵物的時間點很重要。如果孩子從很小(學齡前)就養寵物,還沒被致敏感化(指已經對某個過敏原過敏),反而不容易過敏。一旦致敏感化了,環境中的很多東西就會變成誘發症狀發作的因素,這時就儘量不要養動物。尤其貓的過敏原比狗還嚴重,除了皮毛外,貓的唾液與尿液也是重要的過敏原。國外研究發現,把貓咪送給別人養,過敏原還可停留在室內大約半年之久。

8)簡易抗鼻過敏操/小兒科醫師莊靜芬推薦以下這套抗鼻過敏操:
• 兩手呈45度角往上伸直,頭順勢微仰,兩手來回搓熱。
• 兩手指交疊,留住手中熱氣,蓋向整個鼻子。以指腹來回輕輕按摩兩鼻側。
• 手指按摩到鼻翼,順勢往兩頰向上滑開到耳邊。
• 重複動作4~5次。
• 提醒:這套動作最好在早上下床前做,上班族也可利用平常時間多做。(本文作者/張曉卉、曾慧雯)
(摘自/戰勝過敏/天下雜誌出版)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嚇!泡完溫泉竟全身紅疹

嘉義市40歲的許先生上週六因感冒症狀加上有點紅疹,至診所就醫後狀況好轉,周日與家人一同去泡溫泉,想藉此加快痊癒,沒想到竟引發全身性蕁麻疹,連手掌都是紅疹,全身奇癢難耐,甚至嘴唇發腫,胸悶呼吸不順,因此趕快至嘉義基督教醫院求診,在風濕免疫科陳俊銘醫師的緊急治療後,病症很快得到控制,陳醫師強調有蕁麻疹病史的民眾,應避免在感冒時泡溫泉,以免病情惡化。

 嘉義基督教醫院陳俊銘醫師表示,夏天常因天氣熱或流汗所引起搔癢難耐的蕁麻疹,然而在冬天同樣也有不少人因溫度太冷或太熱而誘發蕁麻疹,泡溫泉所造成蕁麻疹惡化的情形也並非少見。陳俊銘醫師說,『蕁麻疹』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約20%的人終其一生至少有一次的經驗。蕁麻疹在身體各處都會發生奇癢無比的紅疹,顏色可從蒼白色到淡紅色,形狀從圓形到多邊形都有,有時紅疹發生於較深層部位血管時,皮膚腫脹會變厚,又稱「血管水腫」,常見於嘴唇、眼皮和手腳掌。如果蕁麻疹不幸發生於喉嚨及呼吸道,病人可能會有氣管腫脹、胸悶、氣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通常蕁麻疹可在數分鐘內突然長出,在未治療情況下單一疹塊在24小時內也會消退,而且疹塊消退後不會留下疤痕,但若合併有血管水腫,則可能需要72小時以上才會消退。

 一般說來,蕁麻疹可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發作的時間超過六星期就稱為「慢性蕁麻疹」,但還是以急性的佔大多數,也幾乎都可找到誘發原因,較常見的是體內的免疫系統對外界的一些特定物質產生過敏反應,而這些特定物質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過敏原」,最常見的來源是食物和藥物,其它如花粉、灰塵或黴菌等也可以使特殊體質的人產生蕁麻疹。對於急性蕁麻疹即使找不到原因,經治療後大部份的人也會在數天後痊癒。然而有些屬於慢性蕁麻疹的情況就可能持續數月或數年,對病人的日常生活造成相當大的困擾。慢性蕁麻疹中只有10-20%的人可以找到誘發因素,而且很少跟日常過敏原有相關,而當中約有20%的人會由物理因素所誘發,例如部份的人在運動後流汗、高溫的環境、情緒緊張、洗熱水澡時便會出現蕁麻疹;而「劃紋症」則是指在搔抓或劃過皮膚的地方會紅腫發癢情形;其他還有包含冷、熱、陽光、局部的皮膚壓迫也會產生蕁麻疹,另外較為罕見的有些病人對水會產生過敏反應。
   
 嘉義基督教醫院陳俊銘醫師指出,蕁麻疹並不會傳染,治療最重要的是找出原因,減少或除去原因才是治本的方法。不管是急性或是慢性蕁麻疹,如果因搔癢難耐時,還是建議要盡速就醫,以免因抓破皮膚產生傷口而感染。蕁麻疹患者日常生活也應注意避免菸酒、辛辣刺激性及不新鮮的食物,皮膚會有不適但要避免搔抓以免留下傷口疤痕,同時避免其它引起蕁麻疹的因素如洗熱水澡、太過緊身衣物、冬天使用電暖器引起的皮膚乾燥等。另外天氣漸冷,冬天很多人都會去泡溫泉,若本身有過因溫度引發蕁麻疹的經驗,要避免洗熱水澡或浸泡溫泉過久,才能給自己一個舒適健康的冬天。

資料來源: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8&docid=102481930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兒科醫師:敏感體質60~80%遺傳

【廣編特輯】
文 /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新光醫院小兒腸胃及營養專科醫師
陽明臨床講師 劉明發醫師
「過敏」已成為嬰幼兒最常見的健康問題,平均每3個嬰幼兒就有1人有過敏體質,尤其如果父母有過敏體質,生出過敏兒的機率更高達6至8成!

新光醫院小兒腸胃科劉明發醫師指出:「預防過敏」是所有新手爸媽都該注意的重要課題,目前全球公認哺餵母乳是最佳的方式,因為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可以讓寶寶體內自動產生防護力。但若哺餵母乳有困難,或母乳期結束,醫界則普遍建議哺餵有較多臨床實證的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有助調整嬰幼兒體質,強化體內防護力。
不過,許多爸媽對於水解蛋白配方奶粉並未有太深入的了解,心中存在著許多疑問,以下就針對一些常見的問題,由劉明發醫師來為新手家長們解惑!

媽咪疑問1:水解蛋白奶粉適合什麼樣的寶寶喝呢?如果寶寶沒有過敏,也可以喝水解蛋白奶粉嗎?

醫師:一般的寶寶都適合喝水解蛋白奶粉。美國史丹佛大學小兒科教授Dr. Kerner曾建議:無論寶寶是否為過敏高危險群,都可以使用適度水解蛋白配方,作為嬰幼兒的常規哺餵。水解奶粉經臨床證實, 能有效調整體質, 從小幫寶寶打好底子, 增強寶寶體內保護力, 因為過敏一旦被誘發,就很難根治!像是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症狀會打亂寶寶的睡眠、作息,
影響身心發育。以目前過敏的高盛行率,建議媽媽要提前預防,才能確保孩子日後的健康。

媽咪疑問2:水解蛋白奶粉的營養價值如何呢?

醫師:水解蛋白奶粉將大分子蛋白質轉化成小分子的蛋白質,不僅好消化好吸收, 更保留完整營養價值. 德國、瑞士的臨床研究證實:喝水解蛋白奶粉的寶寶,在體重、頭圍等各方面的成長都是相當健康。

媽咪疑問3:水解蛋白奶粉喝起來口味如何?寶寶的接受度高嗎?

醫師: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水解蛋白奶粉口感已大幅提升,寶寶大多都能接受。

媽咪疑問4:市面上水解蛋白奶粉的品牌很多,這當中有什麼差別嗎?

醫師:不同廠牌的防護效果不同,建議選擇經最多臨床實證的品牌。雖然同樣名為水解蛋白奶粉,但各廠牌的水解技術不盡相同,因此對寶寶產生的防護效果也會有所差異。除了盡可能選擇大廠牌之外,建議也可多比較不同產品,選擇有最多臨床實證的水解奶粉,對寶寶健康較有保障。



資料來源: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1002/35334733/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日鮪魚罐頭含超量過敏物質 宣佈回收

【李忠謙、朱正庭/綜合報導】日本知名罐頭廠商Hagoromo食品今(11日)宣佈回收旗下三種「海底雞」(シーチキン,即油漬鮪魚)罐頭,因為該公司從中檢出超過標準值10倍的過敏物質組織胺,恐引發消費者食物中毒,總回收數量達到672萬罐。

《讀賣新聞》報導,有6位的消費者反應,吃了該公司的海底雞罐頭後出現舌頭麻木的現象,Hagoromo食品調查後發現,今年7月至8月生產的三款「海底雞」罐頭均出現組織胺超過該公司標準的狀況,因此決定回收這批產品。

目前有販售Hagoromo鮪魚罐頭的 PChome線上購物今晚表示,未接獲產品有問題通報,但有疑慮已先下架,待供貨商提供安全無虞證明後才會重新上架。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網頁的說明:「組織胺係由游離組織氨酸受細菌之脫羧酵素作用而形成,食用不新鮮的鮪魚、鯖魚等可能發生組織胺中毒。」因組織胺會使血管擴大,其症狀是面部與口腔泛紅、全身灼熱、身體發癢、心跳與呼吸失調症。
Hagoromo宣佈回收的「シーチキン マイルド」。翻攝Hagoromo官網
Hagoromo宣佈回收的「素材そのままシーチキン マイルド」。翻攝Hagoromo官網

資料來源: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international/20131011/273521/日鮪魚罐頭含超量過敏物質%E3%80%80宣佈自主回收

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秋蟹吃不到?孕婦多吃胎兒易過敏

秋天到,吃秋蟹正好!尤其是三五好友聚會,吃頓螃蟹大餐配啤酒非常過癮,但中醫師指出,螃蟹味鹹性寒、小毒,虛寒體質及容易過敏的人不宜多吃,孕婦吃螃蟹也要適量為佳,因螃蟹容易引過敏,可能影響胎兒有過敏體質,且吃螃蟹不宜搭配寒涼水果及冷飲如啤酒,以免導致腸胃不適。


螃蟹味鹹性寒、小毒,虛寒體質及容易過敏的人不宜多吃。



螃蟹性寒 孕婦體虛者避免多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吳建東表示,螃蟹是秋天當季美食,但是平日怕冷、容易手腳冰冷的體質虛寒者要少吃,以免引發腹瀉等腸胃不適,另外,因螃蟹性寒,有中醫古書記載吃蟹腳會引發孕婦流產,雖然目前沒有實際病例,但孕婦吃太多螃蟹,會導致小孩過敏機率提高,仍要注意適量。

吳醫師進一步指出,有些過敏體質的人仍想吃螃蟹,便先服用抗組織胺「預防」過敏,雖說抗組織胺的確是治療過敏的藥物,但通常是事後治療,提前服用這樣的做法並沒有實際根據,且恐傷害身體,依中醫觀點來看,不如先調養身體,改善過敏體質,便可以適量品嚐螃蟹。

肝腎疾病痛風者 螃蟹碰不得
上述體質虛寒、輕微過敏或是孕婦,想吃螃蟹只須適量,但如果是有肝腎疾病,或是痛風患者,螃蟹則是千萬碰不得,因為對於患有肝病的病患,螃蟹具小毒性,會加重肝排毒功能運作,而螃蟹富含蛋白質、胺基酸,也會加重腎臟代謝功能,恐引發腎衰竭,也對關節炎、痛風病患有不良影響,恐讓病情加重。


孕婦食用螃蟹應適量,因螃蟹容易引過敏,可能影響胎兒有過敏體質。


另外如三高患者、糖尿病患者及消化道疾病患者,對於美味螃蟹也要盡量忌口,因螃蟹的蟹黃、蟹膏膽固醇含量高,恐引發心血管疾病及動脈硬化,建議三高患者或糖尿病患者避吃蟹膏,可淺嚐蟹肉,至於胃腸不好的人,也要斟酌身體情況,因蟹易「寒胃動風」,若有腹痛、腹瀉情況,就要停止食用、立刻就醫。

品質要注意 吃新鮮勿隔夜
螃蟹味鹹性寒、有小毒,且螃蟹生活在水底,屬雜食性,它的殼、腸胃中更是佈滿細菌,因此螃蟹絕對不能生食,以免引發嚴重細菌感染,且最好吃新鮮的螃蟹、現煮現吃,抓好份量盡量一次吃完,不要存放到隔天再回蒸食用,降低腐敗及細菌滋生機率。

吳醫師也提醒,螃蟹因性寒,容易引起腸胃不適,通常會搭配紫蘇、薑茶祛寒,且食用螃蟹時要注意自己的體質,不要貪多,1天吃1到2隻就算多,最好多人分享,而上述體質虛寒、容易過敏、孕婦,以及有特定疾病患者千萬不可一時貪嘴,吃過多螃蟹而造成病情加重,有任何疑問都要諮詢專業醫師,情況嚴重者必須立即求診。

資料來源:  http://www.cnyes.com/life/Content/20131009/KHATWDC72OUU.shtml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找到不藥而癒新捷徑 揪出食物過敏

疲倦、腸胃不舒服是很多人都有的經驗,偏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更是許多人揮之不去的老毛病,但大家可能都不知道,這些都是發炎的症狀,而且可能就是食物過敏引起的。

食物過敏的症狀因人而異。立即性的過敏反應,症狀可能在幾分鐘內就會出現,從流鼻水、耳朵痛、皮膚癢、口腔腫脹、呼吸困難、氣喘,到劇烈腹痛、甚至休克都有可能;至於延遲性過敏,可能會在吃到過敏原食物後幾個小時,甚至兩、三天才會出現症狀,而且症狀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



延遲性食物過敏的症狀可能是多樣且多變的,因此很容易造成混淆。對於同一種食物過敏,在不同人的身上可能出現不一樣的症狀。

舉例來說,Fenny和妹妹Tina都對雞蛋過敏,假設兩姊妹一起吃了一碗雞蛋布丁,同樣都產生過敏的症狀,但可能Fenny是變得極度焦躁,而Tina的喉嚨則變得既痛又癢。因此,過敏的症狀可能因人而異,在診斷上也增加很多的困難。

症狀多樣又複雜
我和安法診所的醫師群試著整理出所有可能與食物過敏有關的症狀。
幾乎所有常見的不適症狀,都可能和食物過敏有關。這是因為過敏的症狀就是發炎的症狀,而全身性的發炎,就可能在各個器官發生種種複雜多樣的症狀。事實上,雖然症狀各有不同,但是根源都是來自於發炎,只是每個人的遺傳基因和身體的特質不同,造成發炎在各個器官產生不同的症狀,因此有些人可能特別容易發作在呼吸道,有些人特別容易腸胃不舒服,有些人則容易關節痠痛,其實都是因為發炎所引起的。

許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這些症狀是由食物所造成,病人往往看遍各科醫師,但一直都無法找到病因。當然症狀的產生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例如長期的壓力或與其他疾病有關。因此最好配合食物過敏檢測,並且和醫師詳細討論病情。

我通常會給病人一份症狀的清單,讓他們仔細回想是否發生過這些症狀,以及其嚴重度如何。這樣的方式,常常讓很多病人恍然大悟,原來很多的問題可能是食物過敏所引起,而在經過食物過敏檢測之後,也真的一一得到印證。

常見的惱人宿疾
以這幾年做過的三千多例食物過敏檢測統計,發現和一般人印象不同的是,皮膚癢、起疹子並不是最常見過敏症狀。以成年人來說,最常見的症狀是疲倦、腸胃脹氣、頭痛等;而對於兒童,則是鼻竇炎、感冒、黑眼圈的比例最高。

小心沉默的發炎
我曾經碰過一些病人跟我說,他們並不感覺有什麼特別的不舒服症狀,是不是就沒有食物過敏的問題呢?的確,有些人可能完全沒有過敏的問題,但是有更多的人,只是因為沒有明顯的症狀表現,所以自己不覺得有過敏的問題。事實上,從血液的檢查可以發現,可能這些人的發炎指標都很高,顯示身體正在發炎。這樣的發炎,就是一種
Silent Inflammation(沉默的發炎),而且因為沒有明顯的症狀,往往身體已經因此產生重大疾病了,自己還沒有感覺。

因此,即使自己沒有感到特別不舒服,我仍然會建議讀者要留意自己是不是有食物過敏的問題,以免讓身體悄悄地在發炎而不自知。

資料來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110002641-26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