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7日 星期五

容易過敏、抵抗力差 冬季三九貼反轉頹勢


台灣的冬天氣溫變化、日夜溫差大,對於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以及免疫力較弱的患者是一大考驗,不過於此時此刻,最冷的日子,接受中醫三九貼的治療,能有機會反轉虛弱的體質!
 傳統中醫依照節氣,從冬至後的九天稱為「一九」,依此類推,每隔九天為一個階段,第二段的九天稱為「二九」,第三段稱「三九」共27日稱之為三九天。今年的三九天分別為103年12月31日、104年1月09日以及1月18日。
透過特定穴道 提高身體陽氣與能量
南投醫院中醫科醫師顏素美指出,三九天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此時人們常感到身體的能量不足,血液循環不良,皮膚乾燥,毛孔緊縮,活動力下降,身體處於一種低代謝狀態,也是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的好發的時候,若在此時配合天氣施行溫灸貼敷穴位的治療方法又稱為「冬九貼」治療。
灸貼用藥是以具有辛散溫通作用的藥物為主,通過對特定穴位的溫熱刺激,補充身體陽氣、提高身體能量,以祛除肺中寒飲伏邪、解痙平喘而達到減緩過敏性鼻炎、減少氣喘發生的目的,達到治療以及預防的效果。
顏素美提醒,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冬九貼治療,如果當日有發燒、感冒、肺部感染、皮膚有傷口、過敏史、心肺功能不足、孕婦以及嬰兒,則不建議進行冬九貼療法。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空汙破表 過敏體質 別忘戴口罩

國內近日空氣汙染嚴重,據環保署監測,台灣西部空氣品質將連續多日無法揚起笑臉。國民健康署提醒,七大容易過敏的族群出門一定要戴口罩,並減少外出頻率。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代理組長陳妙心指出,七大易過敏族群包括兒童、老人、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孕婦及肥胖者,近期台灣西部受地形及迴流天氣影響,使大氣擴散條件不佳,空氣中的汙染物易累積。

西部空氣品質不佳,台北市長柯文哲決定今晚十時全面拆除台北車站周邊的忠孝西路的公車專用道,工程雖小、僅120公尺,但拆除工程仍會揚起塵土,恐會惡化北車周邊空氣品質。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張棋楨表示,數月前高雄氣爆發生,當時災民出現手腳皮膚紅疹症狀,就屬於粉塵過敏,由於忠孝西路周邊人潮與車潮眾多,空氣品質不佳,如今雙重空汙產生加成作用。

台安醫院小兒過敏科主治醫師張雅婷說,有人因患氣喘,身體敏感猶如「空氣品質探測器」,前天告訴她這幾天「空氣差」,出現胸悶症狀,只要有人推開咖啡廳大門就覺得呼吸不順,門診時她也發現孩子早晨時咳得特別凶

面對空氣不佳問題,張棋楨提醒,千萬別忘了戴口罩,辦公室內可增加打掃頻率、使用空氣清淨機,有過敏體質的人盡量減少外出。

張雅婷說,依照空氣汙染等級,北京的學校會決定是否暫停孩子上體育課或戶外課,但台灣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措施。陳妙心提醒,有戶外運動習慣的人最近應減少戶外運動,以免加速心肺活動導致吸入更多汙染物。

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燕窩致敏 男嬰腫如豬仔

File:Human-Male-White-Newborn-Baby-Crying.jpg
【爆發濕疹】
嬰兒患上濕疹十分普遍,可以源自遺傳、食物過敏,甚至由塵蟎等外物刺激引發。濕疹症狀多見於兩邊面頰、手肘、雙耳或頸部,因引發極度皮膚痕癢、紅腫等,可致嬰兒「冇胃口、瞓唔到」,令家長大受困擾。
陳女士兩個月大的女兒,早前濕疹病發,但因亂用藥油產品治療,導致「成塊面腫起」,敏感症狀惡化。事發時,因見剛睡醒的女兒的雙耳皮膚紅腫及乾燥,故替她塗抹藥房購買的藥油,一段時間後女嬰即面部紅腫,家人立即帶她往求醫。原來女嬰過往曾出現濕疹症狀,但未有理會,直至錯誤塗上藥油後,因病情加劇才求醫。醫生懷疑女嬰受藥油中的消炎止痛藥成份刺激,導致皮膚敏感。女嬰獲處方抗敏藥物治療後,情況才好轉。

人奶有足夠營養

兒科專科醫生葉夢詩表示,曾治療一名九個月大男嬰,因食物敏感致濕疹嚴重發作的個案,男嬰本身的體形偏瘦,家人擔心「唔夠營養」,故煲燕窩粥給他食用。豈料男嬰吃粥後約一小時,全身皮膚變得腫脹、出血及流水,「全身腫到成隻豬仔咁」。家人被嚇到即時將他送入急症室,檢查發現男嬰因有食物過敏,對包括燕窩中的蛋白過敏,懷疑是因為錯吃燕窩粥出事。男嬰接受抗生素及類固醇等治療後,病情才好轉,住院約一周出院。
葉指,整體濕疹求診個案中,約一成由食物敏感引起,嬰兒平日可以從人奶或奶粉中吸收所需營養,家長其實毋須特別預備補品,給嬰兒額外補充營養。

資料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228/18983646


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

慢性蕁麻疹 假性過敏少吃番茄生薑

蕁麻疹是一惱人疾病,用藥治療僅能「治標不治本」,但根據英國臨床研究發現,至少有1/3的慢性蕁麻疹,可在調整飲食後獲得改善。醫師指出,寒冷的冬天,除海鮮外,包括番茄、菠菜、柑橘,甚至生薑與咖啡,都容易讓蕁麻疹反覆發作,建議有蕁麻疹病史者應盡量少吃番茄與生薑,因為食物中的水楊酸有白杉稀成分,會增加體內組織胺代謝,誘發蕁麻疹反覆出現。
蕁麻疹好發冬季,在冬天醫師提醒,盡量少吃番茄與含有生薑的食物。
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吳政翰指出,蕁麻疹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病,會使病人的皮膚出現極癢的膨疹,有如蚊子叮了一般的腫塊,雖可自行消退,但常反覆發生,來去有如風一般,故又俗稱「風疹」,且患者女性多於男性,好發年齡層又以30至50歲占多數。
自發性蕁麻疹 假性過敏原多
臨床上,超過6個星期的蕁麻疹即可能是慢性蕁麻疹,患者會有全身性搔癢的風疹塊,特徵是不定時的頻繁發作,且通常找不到原因,因此臨床上又稱此症為「自發性蕁麻疹」或「不明原因蕁麻疹」。
而慢性蕁麻疹與急性蕁麻疹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慢性蕁麻疹患者並非對特定過敏原過敏,也無法藉由一般抽血篩檢找到過敏原,這一點常常會被民眾誤解。因此建議患者不需過度浪費時間、精力去尋找並不存在的過敏原。
治療蕁麻疹最常使用的藥物為口服抗組織胺劑,但僅能「治標不治本」。
吳政翰醫師強調,國外研究最先是發現食品中的人工添加物可能與慢性蕁麻疹有關。不只如此,近年更進一步發現天然食物中的海鮮、堅果、蔬果、豆類,甚至於烹調所需的調味料也可造成類似反應。
雖然症狀看似過敏,但是原理與真正的過敏反應不同,這些食物因此被稱為假性過敏原。特別是有些患者只有在蕁麻疹發作期間對這些食物會起反應,平時吃卻沒有任何問題,在這樣的案例中,飲食雖然不一定是引發蕁麻疹的元凶,卻可以扮演搧風點火的角色。
藥治標不治本 小心食物地雷
基本上,治療蕁麻疹最常使用的藥物為口服抗組織胺劑,但僅能「治標不治本」,因此飲食建議必須因人而異。特別是堅果及蔬食近年來被提倡作為健康飲食的指標,但對於慢性蕁麻疹的病人來說,冬天裡的番茄、菠菜、柑橘,甚至生薑與咖啡,因食物水楊酸比例高,能增加組織胺代謝,反而可能必須忌口,千萬不可小覷。
建議患者如有懷疑蕁麻疹是由日常飲食所引起的,則可將發病前1、2天內所吃的食物記錄起來,多觀察幾次,再做嚴格的食物控制,若沒有症狀出現,則表示所添加的食物並非原因,再依此方式繼續添加其他食物,觀察至蕁麻疹再出現時,表示過敏原就可能在其中。
【醫師提醒】:日常生活應避免菸、酒、辛辣刺激性及不新鮮的食物為宜。請應當避免其它會使蕁麻疹惡化的因素如搔抓、洗熱水澡、緊身衣褲、戴項鍊、激烈運動、冷天吹電暖器致皮膚乾燥等,先從生活習慣改善做起。

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

9成塵蟎惹禍!抽血驗過敏原 醫:多數白挨針

家有過敏兒,不少家長常焦急自費2000多元,帶孩子去抽血做過敏檢測,但小兒科醫師臨床觀察發現,很多人根本白挨一針!根據統計,台灣超過9成的呼吸道過敏孩童都因吸入「塵蟎」過敏,花錢挨針、孩子哭鬧的代價,往往是得到一個早就知道的原因,醫師建議,應先做好居家環境整理,若仍沒改善,才需檢測。
根據統計,台灣孩童每2人就有1人有過敏性鼻炎,每5人有1人罹患氣喘,每10人更有1人飽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過敏兒眾多,也造成不少家長對過敏有恐慌心理。
一滴血驗上百種食物、及數十種過敏原檢測,真有這麼神?開業小兒科醫師曾俊睿說,台灣家長最近很流行帶孩子抽血做過敏檢測,一進診間,開口就問是否有必要幫孩子測過敏原,其實大可不必。
曾俊睿強調,過敏基本上是一種症狀,不是一翻兩瞪眼,抽血檢驗有或沒有的問題,台灣氣候溫差大,加上容易潮溼,適合室內塵螨滋生,超過9成過敏孩童都是因吸入塵蟎過敏,其他則多肇因於寵物的毛屑、潮濕出現的黴菌等,這些都是抽血之前早就知道的結果。
醫師臨床觀察,過敏隨年齡增長有所謂的「進行曲」,國內1歲以下幼兒較容易出現皮膚病或腸胃疾病;1到4歲的幼兒則容易因細支氣管炎誘發氣喘,慢性咳嗽;5到6歲的幼童比較會出現鼻子及眼睛過敏,造成流鼻水及眼睛癢癢等過敏症狀。
曾俊睿強調,至於台灣孩童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則是牛奶和蛋,因此也是這時期他們最容易接觸的食物;他提醒,許多家長花大錢買防塵螨寢具,其實塵螨最容易留在地毯當中,其次才是棉被、床墊、枕頭及沙發等,防塵螨寢具雖對塵螨有隔阻效果,但得留心別買到含化學添加物的寢具,最好的方法還是勤洗床單或沙發套。
一般塵螨只要在攝氏52度以上就可以被殺死,或在陽光下曬乾或烘乾20分鐘以上,也可以減少塵螨的存活,醫師建議,每2至4周就要用熱水燙過再去曬,並讓環境濕度保持在55%至65%間。
竄紅的雙胞胎左左右右也是過敏兒,只要天氣一變冷,左左就鼻涕流不停,而右右則是眼睛常常癢癢的,媽媽除了多讓他們跳舞運動及注意飲食外,最重視的就是家裡的打掃清潔,甚至買了吸塵機器人,才不再讓雙胞胎整天流鼻水、眼睛癢。
曾俊睿提醒,除了活的塵螨,其實屍體和排泄物也會誘發過敏症的反應,打掃最好使用能將灰塵吸附住的清潔用具,如吸力較強大的吸塵器,除了定期除濕及清潔寢具外,最重要的還是適當飲食、運動、服藥控制症狀,才能逐漸讓病情穩定、減少發作機會。

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益生菌真的有益嗎


益生菌可能是一種讓消費者很迷惑的東西。含益生菌成分的食物和營養品在市面上日益增加,是否要使用或者購買這些產品才健康?


兒科專家 Patricia Hibberd 指出,人們對於益生菌的使用、益處以及它們在增進健康和治療疾病方面的角色都存在誤解。希巴德同時是波士頓馬薩諸塞州兒童總醫院的全球健康問題主管,研究兒童和老年人體內的益生菌。

Patricia表示,益生菌的一部分問題出在它們被宣傳的方式。沒有任何含有這些益生菌的營養品或食物被證明能夠預防或治療特定疾病,但廠商卻被允許做出廣義上的健康聲明。例如,食品生產商可以宣稱他們的產品“有助消化”,可這是一種沒有被清晰定義的模糊表達方式。

關於益生菌,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答。儘管對這些產品的深入研究前景光明,但結果尚未浮出水面。這些問題包括人們具體需要攝入多大量的益生菌產品才能對人體健康產生可見的有益影響,益生菌在體內究竟如何工作,以及在特定的身體狀況下,何種微生物的何種劑量效果最佳等。

人們並不理解不同生物體之間的細微差別。當病人向醫生尋求建議時,要為病人從所有益生菌中選出合適的,對於醫生來說都是一件很費解的事情。

為了把事實和猜想區分開,下面會講到食物和營養品中關於益生菌的五個誤解。

誤解1:所有的益生菌營養品都基本相同

這是完全錯誤的。理論上,市場上供應的每一種益生菌營養品都與另一種不同。有些益生菌產品中只含有單一菌株,有些則包含幾種。同一菌種中的不同株係也許都是有所不同的,可能對健康有著不同影響。

微生物的濃度在不同產品中變化也很大。因為這些不同的生物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同的影響,科學家們很難將它們對健康的確切益處以及它們的工作機制一一弄清。

面對數以百計的益生菌種類,研究者尚未將它們全都研究過。“我們需要了解某些益生菌所具有的那些有助於預防或治療疾病的重要特徵。” 希巴德說。

誤解2:益生菌可以取代藥物治療

儘管一些人可能更偏愛自然療法,但研究益生菌是為了配合藥物治療,而非用其取代藥物治療的。

我絕不會提倡停止藥物治療而換成使用益生菌。相反,人們應該把益生菌作為他們已有的治療程序的輔助,或者將其用作預防手段,這樣將來他們也許不至於走到藥物治療的一步。”

誤解3:食物和營養品的標籤上提供了精確的微生物數目

實際情況並不總是如此。食物標籤通常並不會告訴消費者食物裡到底有多少細菌,它們可能只會簡單標註食物內含有“活性菌”。成分錶也許會提供關於食物中益生菌的更多信息,比如它們的屬名和種名。

絕對存在一些並不會提供真實或確切的微生物成分的益生菌產品。一般來說,規範生產商生產的高質量營養品會提供相對可靠的微生物數目,也會表明益生菌的屬名、種名和株系名稱。但是一部分營養品可能只會提供“生產時產品中的活菌數目”——這並不能保證你在購買或服用該產品時活菌數目仍能保持不變。

而有些不含活性菌的產品也會在標籤上生成含有益生菌,或者標註的益生菌含量比實際要高。2013年,獨立調查機構ConsumerLab所做的調查發現19種益生菌營養品中,有5種實際含有的微生物比聲稱的要少。有些產品的益生菌含量僅有成分錶上的56%,最少的只有表上聲稱的16%。

誤解4:大多數酸奶都是益生菌的優質來源

僅僅因為它是乳酪,並不意味著就有益生菌在裡面。希巴德說。有些成分錶上寫著“活性菌”的一些酸奶的確提供會數以十億計的益生菌,但並不是所有的酸奶都會有。

所有含活性菌的乳酪都含有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和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但是一些生產商會在進行巴氏滅菌之後加入其它益生菌,比如嗜酸乳桿菌(L. acidophilus)、鼠李糖乳桿菌(L. rhamnosus)以及乾乳酪酸桿菌(L. casei)。

誤解5:攝入益生菌有利於預防感冒

希巴德說,人們經常會尋求那些可以幫助他們免疫系統運作的產品,以減小患病機率。儘管有一些初步數據提示益生菌可能有助於抵擋感冒,但她表示,目前還並沒有強有力的實驗結果支持這一觀點。我們還沒有證據,研究者仍然在嘗試尋找益生菌有益於免疫系統的具體機制,並從更廣泛的角度弄清益生菌對什麼狀況最為有效。

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無麩質韓式炸雞

  麩質即麵筋,無麩質食品就是完全不含麵筋的食品。近年來,無麩質食品越來越受歡迎,因為對麩質過敏的患者不斷增多,並且人們認為無麩質食品有助於減肥、健身以及減輕腸胃負擔。常見的無麩質食品包括麵包、披薩、啤酒、醬料等,但是價格比普通食品貴2倍。如今,韓式炸雞也可以選無麩質的了,可是價格和普通炸雞一樣,就在位於曼哈頓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的韓國餐館Hell's Chicken。

  「越來越多的客人詢問我們是否有無麩質炸雞,讓我們意識到這一需求的重要,便開始研究、改良新的炸雞配方。即使不是麩質不耐受/過敏的患者,對普通人來說少吃含麩質的食物還是很有必要的。」Hell's Chicken老闆Sung Jin Min介紹說。
韓式炸雞的製作過程有四個關鍵:雞、炸雞的油、麵糊和沾醬。為了推出無麩質炸雞,需要改進油、麵糊和沾醬。歷時4個月,Hell's Chicken終於成功研製出美味健康的無麩質炸雞。

「大部份餐館用蔬菜油或荳油炸。從字面上來看, 大豆本身不含麩質,但是根據很多麩質過敏者的經驗,普通醬油或荳油都有從大豆收穫到製作的過程中交叉感染的高風險,而蔬菜油的成分中很可能也含有大豆,不可靠。因此我們決定將曾經用的荳油變成菜籽油。」

麵糊

「普通的炸雞麵糊,我們是小麥粉和米粉混合使用,突出米粉細膩的口感和小麥粉的鬆脆。而無麩質炸雞是純米粉糊。」

沾醬

「解決醬汁問題是耗時最久的。韓式炸雞的特點就是使用醬油醬汁,但普通醬油100%含麩質,而無麩質醬油成本昂貴,必須漲價。在Hell's Chicken有三種基本醬汁,蒜汁醬油、薑汁醬油和密制Hell's醬汁,Hell's醬汁不同於前兩種,它不以醬油打底,而是以番茄汁打底,酸甜微鹹可加辣。最終我們決定只製作無麩質的Hell's醬汁。經過4個月的反覆試驗,成功!」
為了測試全新配方的客人反饋,Hell's Chicken在不宣佈的情況下將無麩質炸雞替換普通炸雞,竟然沒有多少人發現味道不同!更有趣的是,Hell's Chicken並沒有把無麩質炸雞印在菜單上,而需要客人們主動提出需求。不過,也許你點的普通炸雞正好是無麩質的呢!
除炸雞外,啤酒自然不可少,Hell's Chicken有多達30種啤酒,還有各種韓國傳統食物如豆腐煲、石鍋拌飯、烤肉等,節日聚餐好選擇!
◆Hell's Chicken
地址:641 10th Avenue (曼哈頓第十大道45至46街之間)
網址﹕HellsChickenNYC.com 
請致電﹕212-757-1120(送餐範圍7至12大道,34至53街之間)


資料來源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調整飲食 有助改善慢性蕁麻疹


  根據國外研究,食品中的人工添加物,還有天然食物中的海鮮、堅果、蔬果、豆類,都可能和慢性蕁麻疹有關。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吳政翰表示,飲食不一定是引發蕁麻疹的元凶,但卻可能是搧風點火的角色,近年來提倡的堅果和蔬食,蕁麻疹患者反而可能應忌口。但針對每個人不同體質,飲食建議也因人而異。



  今年在英國取得過敏碩士學位的吳政翰指出,觀察歐洲當地對蕁麻疹的治療經驗,發現飲食治療應用在慢性蕁麻疹有不錯成效,國外臨床研究也證實,至少三分之一的慢性蕁麻疹,在調整飲食後可獲得改善。國外研究指出,人工添加物、海鮮、堅果、蔬果,甚至調味料,都可能對慢性蕁麻疹造成影響。

  如何定義慢性蕁麻疹呢?吳政翰指出,發作超過6周的蕁麻疹就可能是慢性蕁麻疹,會出現全身性的風疹塊,且不定時的頻繁發作,由於通常找不到原因,因此臨床上,被稱為「自發性蕁麻疹」或「不明原因蕁麻疹」。慢性蕁麻疹和急性蕁麻疹的最大差異在於,慢性蕁麻疹並非對特定過敏原過敏,也無法透過抽血找過敏原。因此,患者有可能花了許多時間,在找尋不存在的過敏原。

  慢性蕁麻疹目前還無法根治,患者需要長期服藥才能維持正常作息,也可能需長期使用類固醇。吳政翰說,儘管東西飲食文化不同,也不是所有蕁麻疹都能夠透過調整飲食來治療,但相信在歐洲所觀察到的治療經驗,仍可提供患者參考。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脹氣原因 與腸道菌種失衡有關


脹氣,相信是很多人都體驗過的症狀,不管是吃太飽或吃太好,都是脹氣的元凶之一。但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認為,脹氣的產生與腸道內的菌種改變有關。

腸道內的氣體主要有三大來源,第一是藉由嘴巴吃入,第二是來自胃酸中和而產生的二氧化碳,第三則是腸道內的細菌分解食物而產生的。一旦這些氣體產生過多或是排出不順,便會產生令人不舒服的症狀——脹氣。

克羅地亞研究學者Kurbel S等人提到,導致脹氣的氣體,大部分是腸道內某些細菌產生的,這些氣體與腸道內食糜混合後,經由蠕動推送到大腸。在大腸,經由水分再吸收,更容易使氣體融合成大氣泡。一旦氣泡無法排出或被吸收,便會產生脹氣。也因此,作者最後提到,或許有一些作用在大腸的抗生素,可以抵抗某些菌種,減少脹氣的產生。

研究學者 Nobaek S 等人也發現,針對大腸急躁症患者,服用益生菌後,儘管腸道菌種無顯著改變,卻可以有效改善脹氣的症狀。作者認為,脹氣原因可能是腸道內正常菌種失衡,使得易產氣的菌種占優勢,導致脹氣的產生。

因此維持腸道內的菌種平衡,減少壞菌抬頭,便是改善脹氣的方法之一。專家建議,飲食上可以多攝取膳食纖維,促進好菌生長,並間接抑制壞菌的滋生。

資料來源

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

冬令進補 小心過敏體質

天涼了、臉上紅了, 疹子來了!冬令吃補還是吃苦?
在氣候環境及溫度驟降變遷的時季,無論是冬令進補,還是享用熱呼呼的火鍋正是時候,亦造就薑母鴨、羊肉爐的店家生意好的不得了,但相對的皮膚科診所的求診量也直線上升。
據麥茵茲美形診所天母分所院長葉斯維表示,一般人對食物過敏是很常見的免疫反應,每個人的過敏體質不同,對於特定的食物會有不同的反應,像是海鮮、牛奶、花生或是泡菜等。
其他像是鴨肉、羊肉的抗生素也會出現過敏反應,另外還有像是辣的食物可能會讓腸細胞間隙變大,因此食物中的過敏原更容易進入血液中而引起過敏,嚴重者還可能引發蕁麻疹。
葉斯維院長以門診案例說,30歲的張小姐喜歡呼朋引伴享受美食,尤其最近天冷一定要吃一下薑母鴨或是羊肉爐,但是有次吃完正準備睡覺時,臉上及手上出現大大小小的疹子而且奇癢無比,整個臉變的紅咚咚的,嚇的張小姐趕緊掛急診!
葉斯維說,以薑母鴨為例,體質較為燥熱者(高血壓、易口乾舌燥者)如果吃到溫熱性食物較容易得到蕁麻疹。雖然鴨肉屬寒性,但它與酒類、丁香還有辛香料(薑、辣椒、大蒜)烹煮屬於溫熱性食物,體質燥熱者食用時建議適量即可,其中像是香菇、芋頭、海產再製品等,過敏物質的含量也較高。
也有人誤以為鼻子過敏是體質較寒,所以在冬天會持續進補,不過卻因此造成過敏狀況更為嚴重,這時會直接反應在皮膚狀況,出現皮膚乾癢難耐的情形。
其實冬季進補不要覺得因為很補所以什麼都吃,其中尤以慢性病患更要依體質選用適當的藥材,也要避免太油、太鹹,尤其感冒、火氣大時也不適合進補。
若想進補,建議一周一次較適合,吃太多或對不需要或不適合進補的人來說反而造成身體負擔。

2015年2月4日 星期三

葡萄酒也有益生菌

一項新研究發現,葡萄酒中的細菌也許對人體健康有利。西班牙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的論文中指出,從葡萄酒中分離出11種菌株,其中包括乳酪中也有的乳桿菌(Lactobacillus ),以及葡萄酒釀造過程中產生的酒球菌(Oenococcus)和片球菌(Pedicoccus)。

目前,大量研究都表明補充益生菌的最佳食品是發酵乳製品,而對(乳桿菌)益生特性的研究則較少。但是隨著世界對乳糖敏感的人越來越多,以及發酵乳製品中的膽固醇影響健康等因素,人們需要一種新的、非乳製品來源的益生菌。益生菌的主要好處可能在於維持腸道菌群健康和腸道的正常功能。此外,也有研究指出益生菌可能具有抗癌和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在類似人類消化道的條件下,研究人員對葡萄酒中分離出的細菌的生存能力進行了研究。食物中的細菌只有能夠在消化道中存活,才能對人體健康產生作用。研究人員在人工配製的胃液、膽汁和溶菌酶(人唾液中含有的一種高濃度酶,能破壞細菌細胞壁)中,對葡萄酒中細菌的生存能力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這些細菌的生存能力類似,甚至好過對人類健康有益的幾種細菌。

另外,通過體外培養的人腸道細胞,研究人員還發現葡萄酒中的細菌可以附著在腸壁上,因此這些細菌或許會產生一些有益的影響,(例如排除病原體 或者 腸道中的其它有害細菌)。此外,研究者特別提到,在葡萄酒中發現的戊糖片球菌(P. pentosaceus )CIAL-86在腸道壁上的附著能力很好,而且對大腸桿菌具有良好的殺傷力。這些從葡萄酒中分離出的乳酸菌的益生特性與其他食品中的益生菌類似,如發酵乳製品、發酵乾香腸,以及其他發酵食品,比如酸菜、橄欖、水果,穀類和魚肉等。

雖然研究者表示,這研究結果並不意味著每天喝幾杯葡萄能得到和喝酸奶同樣的健康益處。即使是適量飲用一天兩杯葡萄酒,也不能完全提供足夠的益生菌。不過,對喝葡萄酒的人總是一項好消息。


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

小手套大學問

    一間診所裡,同一時間有兩位醫生的手指發紅、皮膚乾燥、脫皮、皸裂,先後跑來找我看診。問病史,發現都是在診所換了新牌子的手套以後出現的。找來手套包裝盒一看,果然,新的手套包裝盒上沒有了“無橡膠(Latex Free)”這個詞,這就要懷疑是橡膠用品過敏引起的皮炎。
    在醫療操作過程中,引起嚴重過敏最常見的是肌肉鬆弛藥,第二就是天然橡膠。1991年為止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已經收到超過1,000份由天然橡膠醫療用品所引起過敏的報告。天然橡膠來源於橡膠樹分泌的汁液,在加工過程加入化學物品才能製造成為用品。所謂對天然橡膠用品過敏,既可以是對橡膠本身過敏,也可以是對加工過程中加入的化學物品過敏。
    橡膠用品過敏多以IV型過敏反應為主,為遲發型,過敏原多為加工過程中加入的化學物品而非天然橡膠本身,由致敏T淋巴細胞介導,主要表現為再次接觸以後幾個小時到幾天出現瘙癢性皮炎。上述這間診所的兩位醫生的皮炎就是IV型過敏反應。比較少見的是橡膠用品過敏亦可以I型過敏反應為表現,即速發型,過敏原主要是天然橡膠,由特異性IgE介導。再次接觸以後在皮膚可以立即出現瘙癢、紅斑和蕁麻疹,其他部位可以出現過敏性結膜炎、過敏性鼻炎、血管水腫、哮喘、休克,嚴重可以致命。
    診斷天然橡膠用品過敏,除了有天然橡膠用品接觸病史以外,要注意的危險因素包括職業(常見醫護人員、實驗室工作人員)、特應性體質、已經存在的手部濕疹病史、有手術植入天然橡膠用品史等。臨床檢查還包括皮膚針刺試驗、血清放射性過敏原吸附試驗,但是,斑貼試驗還是金標準。由於天然橡膠需要種植,又容易引起過敏,現在很大部分橡膠用品已經改用合成橡膠,來源於石油副產品,可以明顯減少過敏的出現,但成本也隨之升高。
    還有,以往使用的手套多為有粉末的,為甚麼呢?因為添加了粉末的天然橡膠吸黏性會降低,方便戴上和脫掉手套。這些粉末一般是滑石粉或者玉米澱粉,天然橡膠蛋白作為過敏原,可以被這些粉末吸收,當戴上或脫掉手套時,這些粉末同時被抖出,成為氣態過敏原,被人體吸入,亦可以導致出現上述各種過敏反應。而且由於粉末的吸水作用,讓佩戴手套的人的手部皮膚容易變乾,皮膚屏障受破壞,容易出現濕疹。隨着現代手套製造工藝的改善,令到手套即使沒有添加粉末的也容易戴上或脫掉。因此,現在的手套多為無粉末(Powder Free)。
    選購醫療手套的時候,應該看看包裝盒上是否有“無橡膠(Latex Free)”和“無粉末(Powder Free)”的字眼,除了醫療手套,選購其他薄膜狀有彈性的橡膠用品,例如氣球、避孕套等,都應該注意有關的事情。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