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腸胃道保健就靠益生菌 (三)

使用益生菌注意事項益生菌對人體的好處多多,但使用時一不小心,還是會破壞原有的功能,而徒勞無功,甚至反而有害,因此使用時也要特別注意。
1.不可加熱:何一成表示,益生菌產品不可加熱,如果天氣冷不想喝冰飲,可先放在室溫下稍微退涼,即使要稍微溫熱一下,也不可超過40度,以免降低益生菌的活菌數。
2.冷藏保存:現在科技的進步,有些益生菌產品已可不需放置冰箱冷藏,但大多仍以冷藏保存會更好,要特別注意產品所標示的保存方法。
3.保存期限:時下很流行自製優酪乳或優格,何一成表示,自製優酪乳或優格要注意益生菌的來源是否可靠、正確的做法為何,製作後也必須迅速冷藏保存,尤其是自己製作成優酪乳或優格的保存期限,仍和原來的乳品保存期限相同,切勿以為製成優酪乳或優格產品後保存期限可拉長,它還是會腐壞的。
4.菌種耐熱度:另外,自製優酪乳或優格在加熱時,要嚴格注意菌種的耐熱度,否則不但可能殺死益生菌、減少益生菌的活菌數,還可能造成其他乳品成分開始發酵、腐壞;且即使乳品尚未過期,也可能因不當加熱而迅速降低其保存期限,因此一定要特別注意。

來源: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Evergreen/814/2/124102080079345028005.htm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腸胃道保健就靠益生菌 (二)

益生菌的3大功能

1.抑制壞菌功能:何一成說,益生菌的功能中,最受醫學認可的是在腸道中具有可抑制壞菌的作用,以提升人體健康,一般稱為「好菌」。對人體無害的好菌在腸道中的繁殖,會降低壞菌的生存空間,減少壞菌所產生的有毒物質如氨氣等,因此,可增進腸道健康、避免腸道發炎及逐漸產生微小破損。

2.調整腸胃道免疫功能:益生菌對腸胃道局部免疫功能也有幫助,可減少病原的侵害,改善腸胃道之外的一些過敏問題。而過敏是因為血液中免疫的影響失調所造成,好菌抑制了腸胃道中的壞菌,減少腸胃道發炎破損問題,也避免食物中的大分子因此進入血液,降低過敏反應;好菌使腸胃黏膜的免疫機轉往好的方向發展,免疫因子的傳播,對皮膚癢、鼻子過敏等過敏問題的改善會有幫助。

3.消化乳糖功能:益生菌會消化乳糖及某些種類的纖維質。何一成表示,一些乳糖不耐症患者喝牛奶容易有脹氣、腸胃不舒服等症狀,益生菌可先把乳糖或寡糖分解成小分子,等於把人體難以消化的物質先進一步消化;所以乳糖不耐症的患者喝優酪乳等奶製品比較不會發生腸胃不適等症狀,因為其中所含的益生菌已先降低了奶類本身的乳糖含量,益生菌在腸胃道中生存,又可降低喝其他奶製品時因乳糖產生的不適。

益生菌可降低胃幽門螺旋桿菌
益生菌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破壞,在人體中是否能存活?何一成表示,一般認為,乳桿菌比較可以在小腸中生存繁殖,而比菲德氏菌比較能在大腸中生存繁殖,但前提是都必須先通過胃酸的考驗。最近的醫學研究發現,胃中仍有少量的益生菌存活,表示部分益生菌仍可通過胃酸的考驗,進入大腸或小腸中繼續生存繁殖,因此醫學上認為,益生菌的功能主要在腸道,而在胃中則也扮演了少量的角色。胃幽門螺旋桿菌容易破壞胃黏膜表層,造成胃發炎等疾病,因此,益生菌對胃幽門螺旋桿菌的影響,也受到關注,何一成表示,有體外試驗等研究發現,某些益生菌可在培養皿中抑制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後來也有人體試驗發現,雷特氏B菌、乳桿菌等益生菌,有抑制胃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其可能的機轉是,益生菌在腸道中釋放免疫調控物質,經血液到胃部,而抑制了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另外有研究認為仍有少量的益生菌在胃中存活,或許也扮演了一些輔助抑制胃幽門螺旋桿菌生長的角色。

何時吃益生菌最適合?
何一成指出,從胃酸的角度來看,最適合吃益生菌的時間,是在空腹的時候,因為此時胃酸分泌較少,益生菌比較不會被破壞;不過進食時胃酸雖然會大量分泌,但有食物的稀釋,胃中胃酸含量也不會很高,因此在飲食中吃益生菌也還可以。另外,吃益生菌的時間也不能空腹超過4小時,因為在臨床上,約有一半以上的人並不習慣在空腹時吃酸酸的食物,容易產生腸胃不適等症狀;由此看來,最適合吃益生菌的時間,是在飯前1小時或飯後1小時,既沒有胃酸分泌太多的問題,也不會有空腹食用的不適。

你適合吃益生菌嗎?
誰最適合吃益生菌?其實一般大眾都還算適合,尤其是注重腸胃道保健的人,最為適合。何一成指出,有些人特別喜歡吃肉、高脂肪的食物等,造成腸胃道菌種不平衡,因此偏食的人、注重腸胃道保健的人等,都很適合吃益生菌。其次,容易有腸胃道不適、脹氣、拉肚子、便秘等腸胃道問題,就醫檢查卻沒有什麼疾病引起不適等的患者,吃益生菌改變腸胃道的健康,也很適合。另外,有過敏、鼻塞、皮膚炎等過敏疾病的患者,在就醫檢查後醫藥的控制下,症狀已漸平緩但尚未痊癒的患者,吃益生菌可協助免疫的調控,有幫助改善的效果,因此也非常適合。

來源: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Evergreen/814/2/124102080079345028005.htm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腸胃道保健就靠益生菌 (一)

市面上有很多益生菌產品,每一種都宣稱含有各種不同的益生菌,對人體很有助益,而益生菌是什麼菌?對身體真的有好處嗎?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指出,益生菌是一個通用的名詞,只要是一些微生物、對人體有益的菌種,都可以稱之為益生菌。不過菌種要經由攝取進入人體,到達其他部位要對人體有益並不容易,因此,目前益生菌主要指的是在腸胃道及其附近(包括陰道或肛門等部位),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好菌。何一成指出,目前比較有名、也比較常聽到的益生菌,是乳桿菌(即是一般所說的L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嗜酸性乳桿菌(即一般所說的A菌)、副乳酪乳桿菌(一般稱為LP菌)等;另一種也非常有名的,是比菲德氏菌(即一般所說的B菌),例如雷特氏B菌、龍根氏B菌等種類都是。其他菌屬或是菌種中,還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一些比較好的產品,都會標示其中所含的益生菌種類,有些產品還會同時含有很多種益生菌,選擇時不妨仔細看標示。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消費櫥窗 - 小心食物過敏!

你是否在吃過某些食物後,會有皮膚癢、蕁麻疹、嘴部或眼皮有水腫等現象呢?這表示可能你對某些食物有過敏反應。

事實上,台灣食物過敏盛行率逐年增加,民國九十六年三月衛生署委託台北榮總小兒胃腸科吳子聰主任,調查全台三萬多人的研究調查指出,平均每十四人就有一人對食物過敏。最常引發過敏的食物包括:「海鮮、芒果、奇異果、堅果、花生、蛋、乳、豆、麥等。」過敏者常會引發皮膚癢、皮膚紅腫、蕁麻疹、嘴部及眼皮有水腫等現象,更有百分之五的過敏者會發生呼吸困難、休克,甚至有死亡的致命危機。

  

消基會曾抽檢市售食品廿一件,其成分含有常引起國人過敏的食物,檢視其外包裝是否標示警語,卻發現全部樣品中,皆缺乏食物過敏源的標示。標示不清楚容易觸法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七條規定,商品或服務具有危害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財產之可能者,應於明顯處為警告標示及緊急處理危險之方法。 企業經營者違反前項規定,致生損害於消費者或第三人時,應負連帶賠償責任。

  

特別離譜的是,有來自美國進口的有機花生醬、原味腰果、精選杏仁,在原包裝上皆有清晰標示過敏症患者需留意事項,但進口業者卻隻字不提過敏警語,僅以簡單中文標示產品名稱。推動過敏源標示制度

  

目前美國、日本、加拿大、歐盟、英國、義大利、荷蘭、紐西蘭、澳洲等,都已經開始實施標示過敏源制度。在此,呼籲政府相關單位應見賢思齊,儘速推動食物過敏物質的標示制度,尤其在民國九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國內六大醫學中心聯手完成的共同研究,發現蝦、蟹、奶、蛋、花生,是國人過敏反應的五大元兇。因此,現在該是要儘速完成過敏源標示的時候了。

  

事實上,食品標示容易導致過敏的物質、成分,可以協助具有過敏體質的消費者排除不適合的食品,降低過敏現象,減少消費者承受生病的痛苦,目前尚無食物過敏的根本治療方法,只有避免食用會引發過敏的食物。

來源:http://news.gpwb.gov.tw/book.aspx?ydn=4RFZmTFc3OnOM/ZIeuc4GH5P/HKwhKvPSVPJd6XvVX+f4aUMbi0MFZBXhcOHmN2ylKdULVJRcBIkGGZUPz8AOwsLTkxkTvb1yWjOTcIkEHA=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食物過敏:我的寶寶會敏感嗎?

食物過敏的起因仍是個謎。假如寶寶出現食物過敏的癥狀,您該怎麼辦?
食物過敏是指人體經常對某種食物即時產生過敏反應;食物不耐或食物敏感則指進食某些食物後一段時間後出現不良反應,並非過敏。嬰兒也會出現食物過敏或食物不耐症,但很多時候到他們的免疫和消化系統發育完成後便會消失。奶類製品如牛奶、芝士、乳酪等,有時候會視為兒童疾病的根源,如耳炎、皮膚病、行為障礙等。
食物過敏和不耐症的病癥人人不同,亦可由不同食物所引致,所以最好經由醫生根據以下癥狀作出診斷:
  • 嘴唇、舌頭或面部腫脹
  • 口腔或喉嚨痕癢
  • 疹子
  • 抽筋和腹痛
  • 噁心或嘔吐
  • 腹瀉
  • 胃脹或腸氣
  • 打噴嚏及鼻塞或流鼻水
嚴重的過敏反應癥狀包括:嘴唇和舌頭腫脹、發癢的皮疹、喉嚨收緊和呼吸困難。若不好好治理,可以導致失去知覺,在極少數情況下可以致命。如果您懷疑寶寶有過敏反應,請致電999或立即到醫院求診。
如果您認為寶寶可能有食物過敏或不耐症,請諮詢您的家庭醫生。若您的家族中有人對花生過敏或有嚴重的食物過敏,也請跟醫生作檢查。
常見容易引起過敏或不耐症的食物:牛奶、蛋、全麥、貝殼類海產(如蝦)、堅果(特別是花生)、黃豆、柑橘類水果、蕃茄、添加劑。
如果發覺某些食物對孩子的健康和行為有影響,請向醫生或營養師查詢是否需要避免進食這些食物。例如,停止喝奶是非常重大的決定,因此必須確保有其他方法補充當中的營養素,才可在餐單刪除某些食物。

可以避免嗎?

雖然濕疹和哮喘不一定與飲食有關,但研究顯示,首6個月吃母乳的嬰兒患上這些疾病的風險較低。其他研究亦指出,較早(約15週)引入固體食物的嬰兒較容易氣喘,而氣喘往往是哮喘的癥兆。
如果家族裡有人患過敏或敏感症,餵哺母乳是保護寶寶的好辦法。如果您不希望或不能給孩子餵母乳,那最好在至少15個星期後才讓寶寶吃固體食物和斷奶。

診斷食物過敏及不耐症

懷疑對小麥、奶製品、花生、水果等食物過感者可作進行測試。最準確的是皮膚點刺測試或驗血。在皮膚點刺測試,醫生會將少量懷疑食物以液體形式刺在孩子的皮膚。如果孩子有過敏的話,就會在幾分鐘內出現腫塊。這個測試可以在診所進行。
驗血需要孩子少量血液樣本,醫生會將樣本發送到實驗室進行分析。由於驗血需要較長的時間(約一至兩週)才能得出結果,所以皮膚點刺測試較為常見。
用日記記下孩子吃過什麼,對查出過敏原很有幫助。一旦癥狀出現,便可透過翻查日記確定哪些食物有機會構成問題。詳情可血家庭醫生或營養師查詢。

食物過敏的生活

一旦診斷過敏或敏感症,就必須改變孩子現時的飲食,避開過敏原。不過,在此之前必須徵詢醫學意見,以避免營養不足。營養師還可以告訴您食物標籤上要額外小心的材料,因為食品和其衍生品往往有不同的名稱。
初時,買菜、做飯、在街上吃飯都可能會非常棘手,可是很快便能習慣。現時許多超市也備有專門的食物,如乳製品,麩質和無小麥食品等,更有各或各樣的食譜配合不同人士的需要,提供貼近正常飲食的改良版煮法。
事實上,您也可以試試逐步加入少量造成敏感的食物,看看孩子能否接受較低的濃度。可是,如果沒有醫學專家的意見,千萬不要重新給孩子吃他敏感的食物。

來源:http://www.hk.huggies.com/first-steps/features/article-249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遠離過敏源 從調整飲食、清潔居家做起

最近氣溫像坐溜滑梯,除了感受到涼意,許多民眾也正為過敏所苦。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鼻子癢或皮膚發癢等症狀層出不窮,雖然不堪其擾,但看醫師吃藥、調養身體,過敏情況卻不見有太多改善。其實,想要改善過敏,可得從飲食與環境著手。

早、晚溫差大,抵抗力較弱的民眾容易產生季節性過敏症候群。此外,秋天氣候乾冷,不耐乾冷的塵蟎會大量死亡,蟎的屍骨飛揚,也易使氣喘發作。過敏可不一定都要依賴藥物的控制,只要能改變飲食習慣及居家環境,就有成功抗敏的機會。

◎該如何遠離過敏?
飲食上要克制貪涼吃冰的欲望,否則貪圖一時的暢快,可是會引發各種呼吸道的毛病。另外,避免吃加工或油炸物以及過量的糖,都能有助減少過敏的發生。

建議用好油,像omega-3豐富的亞麻仁油,可抑制發炎反應;吃好菌,如乳酸益菌可增強免疫系統功能,腸道好菌多,越不易過敏,可多攝取水溶性纖維幫助好菌的生長;多吃維生素C、E、D、類胡蘿蔔素、鋅等含有抗氧化作用的食物,可以加強免疫系統。

維生素C可吃菠菜、花椰菜綠色蔬菜,還有柑橘、檸檬、葡萄柚、百香果、草莓、木瓜、奇異果、哈密瓜等水果;維生素E可攝取綠葉蔬菜及植物油、豆類、核果類;維生素D可選擇黑木耳、日曬過的乾香菇或多日曬。如果缺乏維生素D,肺功能會較差,呼吸道容易對外來刺激反應過度,易造成氣喘發作;類胡蘿蔔素可吃甘藍、菠菜、番茄;含鋅的食物有無花果、蔓越莓、小麥胚芽、牛奶、蛋。

除了從飲食的內在改變外,居家環境也會造成過敏的問題。臥室不僅要保持寢具乾淨,還要盡量少擺放東西,以免產生堆積灰塵的死角,這樣可是會增加過敏原產生危機。

保持室內乾燥、淨化室內空氣也可預防過敏的發生,建議多開窗、種植室內植物,或是善用空氣清境機來淨化空氣環境。 (作者為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

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nov/2/today-health5.htm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飲食習慣與兒童哮喘的關係

哮喘一直被以為是一種涉及到多種因素 (如孕婦和嬰幼兒飲食) 的過敏性反應。而很多針對哮喘的研究,至今仍未就哮喘的誘發原因和嚴重程度​​達成共識。

據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孕婦食用低脂乳酪會增加兒童患上哮喘和過敏性鼻炎(花粉症)的風險。這有可能與低脂乳製品較低的脂肪酸含量有關。這項研究是由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科學家於丹麥進行。他們追蹤這些兒童,直至他們七歲。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兒童哮喘與懷孕期間食用乳製品的習慣無關。而兒童哮喘的風險增加,可能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研究人員將進一步調查哮喘與某些營養素的關係,以及那些經常吃乳酪的人有沒有相似的生活和飲食模式。研究結果將於20119月在歐洲呼吸學會(ERS)年度大會上公佈。

除了食用乳製品,孕婦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影響下一代的過敏症狀。在懷孕期間食用魚類,可產生保護作用,減少兒童哮喘、呼吸道及過敏性症狀。一項縱向研究指出,地中海飲食有減少持續氣喘發生的跡象。

兒童自身的飲食對哮喘症狀也有影響。一項在2003年出版,利用食物頻率問卷針對學前兒童的研究發現,經常食用含牛奶脂肪的產品與減低哮喘症狀的風險有關。那些在兩歲時每天飲用全脂奶及進食牛油的小童,在三歲時,會有較低的哮喘患病率。有關氣喘的患病率也出現類似的結果;那些食用乳製品和牛油的兒童患病率較低。而日常食用褐色麵包的也可減少哮喘和氣喘,而進食水果、蔬菜、植物牛油和魚類的習慣,則與哮喘無關。
有關哮喘之研究的規模、設計和研究方法各有不同。而這些研究結果都大致指出,脂肪酸對改善哮喘的有益作用。然而,迄今目前為止,仍未發展出具體的防治哮喘的飲食計劃。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無麩質飲食小貼士

1. 改變穀類主食:可選擇由大米或粟米而成之糧食, 例如米脆片或粟米片早餐、紅米、米線、河粉、粉絲、蕎麥麵、以及用無麩質麵粉而成之麵包和蛋糕。要注意無小麥成份並不代表無麩質,因為產品可能含有大麥、燕麥和黑麥等,一樣有可能含有麩質成份。只需在日常烹調時改變主食便可,肉類、醬汁、湯底和蔬菜等等皆不需改變。
2. 用焗爐烹調取代油炸食物:大多兒童都喜歡油炸食物的口感, 尤其喜歡油炸的魚手指和雞塊等等。可是油炸食物的炸漿一般含有小麥粉,也會吸收大量油分。較健康的選擇為用焗爐烹調食物,及選擇無麩質麵粉。
3. 動手為家人做麵包:麵包和餅乾皆為方便擕帶之食物,可讓兒童放在書包內。在家裡烘焙可以更容易控制食物之材料,防止兒童食物過敏發作。簡單的方包也可以變成很多不同的食物,例如三文治、西多士、麵包布丁、還有麵包脆粒。

麩質蘋果金寶
以下小食並無麩質、雞蛋、奶類製品和大豆製品。粘米粉可以在大型超級市場找到。玉米粥、無麩質燕麥以及蕎麥粉也可以用以取代粘米粉。
材料:
大蘋果6個,白砂糖2湯匙,玉桂粉1/4茶匙
金寶材料:杏仁粉/杏仁碎3湯匙, 粘米粉4湯匙 (如用燕麥,需用攪拌機輕輕攪碎), 椰絲2湯匙,白砂糖2湯匙, 軟化植物油1.5湯匙

做法:
1. 預熱焗爐 190°C/375°F。用軟化植物油塗抹一中圓形焗盤。蘋果去皮去芯,切成小塊(大概1cm方塊)。蘋果放進平底鑊加1湯匙砂糖和少許水,以低火煮5分鐘至金黃色,再放進焗盤。加入餘下的砂糖及玉桂粉輕輕攪拌。
2. 把金寶材料放進大碗以手指拌勻。把金寶加在蘋果上,放進已預熱之焗爐焗30分鐘或至金寶呈金黃色、蘋果變軟為止。
*亦可加入蜜桃或果醬以達至理想效果。
 Apple crumble cake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對麩質之不良反應

麩質為一種常見於小麥、黑麥、大麥、燕麥等穀物之蛋白質。它給予麵包和意粉有嚼勁的質感。但是,某些人會對麩質產生不良反應,包括皮炎、濕疹、甚至服食後引致肚瀉等。醫學上一般對因服食麩質而引致之腸道炎症統稱為乳糜瀉。該症為自身免疫症而非過敏症或不耐症,會影響身體其他部份。
麩質亦可在個別例子引起過敏症或不耐症。真正的過敏症會影響到免疫系統之反應,使抗體IgE形成,導致各項病癥,例如口腔發麻、麻疹、嘴唇腫脹以及喉嚨收縮。嚴重個案更會引致可致命的過敏性休克以及呼吸困難等病癥,需要即時診治。營養師或合資格之醫護人員可度身訂制餐單,以確認是否患有食物過敏症。
IgE抗體導致之麩質過敏症則可引致比較輕微之不良反應。癥狀一般比較輕微,且為慢性,病癥包括噁心、疲倦、皮疹、關節痛、嘔吐、以及腹瀉等等。由於麩質存在於我們日常飲食的很多穀物中,我們很難達至完全沒有麩質的飲食。很多父母皆有感很難為有麩質過敏症的子女選擇食物,也為他們跟同齡孩童比較體重較輕而感到憂慮。父母如對子女之營養感到關注時,應向營養師或合資格之醫護人員尋求專業意見。
Yeast - Bread’s Greatest Little Secret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濕疹+食物敏感 折磨兒童

濕疹及食物敏感均是本港常見的兒童過敏病症,估計本港有廿萬兒童患有濕疹,其中一成情況嚴重,而這些兒童,有高達七至九成同時有食物過敏問題。然而,公眾對該兩病症有不少誤解,如誤將過敏反應當成傳染病,對患童造成心靈創傷,亦有部分家長誤以為患童需嚴格戒口,反令子女營養不良。香港大學醫學院推出專門探討濕疹及食物敏感的書籍,讓公眾增加對兩症的認識。

七至九成患者打孖上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何學工估計,本港有近廿萬名兒童患濕疹,其中約兩萬人較為嚴重,患童痕癢難當、影響睡眠,逾九成個案病情可得到控制。約三分之一濕疹病童同時有食物敏感,在濕疹最嚴重組別中,食物敏感風險可高達七至九成,醫學界仍未清楚兩者的相互關係。他建議,若幼童在兩歲前曾有嚴重濕疹,家長可帶子女接受食物過敏測試。
本港整體兒童食物過敏發病率約為百分之五,最普遍致敏原包括海鮮、牛奶及雞蛋,亦曾發現有兒童對燕窩、蜂王漿及蓮子等敏感。嚴重食物過敏可引致血管擴張、血壓下降、氣管收縮等,每年均有五十至六十宗嚴重至休克的過敏個案,甚至「一粒糖也可奪命」,其照顧者需隨身帶備俗稱「救命針」的腎上腺素注射液,一旦病童出現嚴重反應,可即時紓緩徵狀。
該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李子良稱,一般公眾包括患童家長未必對濕疹及食物過敏有足夠認識,如要濕疹童嚴格戒口,又或抗拒有皮膚炎的濕疹患童,接受必須的類固醇療程。他指出,公眾自「沙士」後對類固醇引致骨枯等副作用心生恐懼,但其實類固醇治療分靜脈注射、口服及外敷多種,醫生會因應病情調節劑量,絕少引致嚴重副作用。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推出「不能不認識的兒童病系列」叢書,首兩冊名為《媽媽,我很癢!濕病護理手冊》及《一粒糖奪命 食物過敏護理手冊》,藉此令大眾認識有關問題。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抗濕疹大作戰 秋風瑟瑟痕癢難耐

踏入11月,天氣逐漸乾燥,皮膚開始掹掹緊,如本身屬敏感底子的你更要加倍小心,冷不防濕疹伺機發作。每當季節交替,濕疹就會悄悄來襲,而且愈乾燥愈易出現,起初可能只是普通的痕癢不適,漸漸演變成紅腫、發炎,甚至出現紅疹與膿包來。此症雖然不會傳染,但缺乏適當處理亦可能久久不癒,要預防或減輕病况,快趁最後機會action now!

年幼患者多因遺傳
濕疹又稱異位性皮炎,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疾病,任何年紀都有機會患上,但因不少患者從兒時開始已經發病,故又稱小兒濕疹。皮膚科醫生陳厚毅表示,大部分年幼患者受家族遺傳,如父母雙方均是濕疹患者,發病率更可高達八成。另哮喘、鼻敏感等敏感症狀患者,患上濕疹的機率也較一般人高。此外,後天因素如天氣,溫度與濕度的變化,又或塵蟎、動物毛髮、食物等致敏原亦可導致濕疹。發病時患處表面會變得乾燥,患者會感到痕癢、紅腫與疼痛,情况嚴重甚至會抓到出現紅疹、流膿與發炎。

患處多在頸肘腋下
雖然濕疹發病初期情况可能與普通皮膚不適無異,但只要細心觀察,就能分辨並及早處理,陳厚毅說:「首先可留意患處的位置,普通皮膚病如暗瘡問題非常顯而易見,最常在面部出現,至於濕疹則有機會遍及全身,但大多見於手肘、腳肘、頸、腋下、腳趾隙等摺位。其次就要看患者的年紀,譬如香港腳、癬等真菌類感染,通常是因患者清潔欠妥當,再經過一段時間累積成病,故此出生不久的嬰兒或幼兒,則患上濕疹的可能性較高。」

來源:明報2011-11-02 (http://hk.news.yahoo.com/%E6%8A%97%E6%BF%95%E7%96%B9%E5%A4%A7%E4%BD%9C%E6%88%B0-%E7%A7%8B%E9%A2%A8%E7%91%9F%E7%91%9F%E7%97%95%E7%99%A2%E9%9B%A3%E8%80%90-215234588.html)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皮膚痕癢切忌搔抓

Q:本人是個42歲成年男性,最近皮膚開始有些毛病,有時突然不知甚麼緣故在面上、手腳多處見浮腫及痕癢,到藥房請藥劑師開處方搽,也須二至三天才消腫,有一藥劑師說我是皮膚過敏,但另一位藥劑師說是風癩,這把我也弄得糊塗了,不知有何方法找出真相?我也知道若找不出病源便很難根治,而目前又沒多餘錢看皮膚專科,故請教你在日常生活怎樣才可避免病發?而病發痕癢有何較經濟及妥當的改善良方?

韋立 上

A:風癩與過敏屬同類皮膚病患,而風癩又稱蕁痳疹,但與痳疹並非同類,只是名稱有點相似。風癩又分急性和慢性兩類,一般接觸到誘發物質或食物、細菌感染、昆蟲咬傷等而引致有過敏反應,無論是數小時或數天,甚至十數天,都只屬急性風癩類別。

慢性風癩(慢性蕁痳疹)又可稱慢性過敏皮膚病,屬不尋常特殊一類,甚至目前醫學界仍未找出其明確誘因,一般病發頗是綿長,多持續超過六個星期,因病況持續過久,痛苦難免,雖然延醫診治,也未必可找出過敏根源。

無論是急性或慢性過敏,若然能找出過敏根源當然最好,但沒法找出源頭也是常見,因此也無從逃避,一般治療方法也只是治標,不能治本。正確做法是每當病發時必須強忍痕癢,切勿過度搔抓患處,或亂用藥油或藥膏紓緩,因藥油或藥膏可引致接觸性皮膚炎,如誤搽含類固醇藥膏更可導致皮膚萎縮,以及微絲血管增生,甚或增加感染其他細菌危機,如在面部更有機會引致青光眼病發,不可不慎。

奉勸有慢性或急性過敏患者,必須往見皮膚科醫生,私家專科負擔不起,可排期求助政府專科,這樣才可獲得正確紓緩病況藥物搽用,除此之外,並無別法。

陸宏隆 覆

來源: 太陽報2010-10-02 (http://the-sun.on.cc/cnt/lifestyle/20111002/00483_002.html?pubdate=20111002)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創作人余翠芝 全方位抗敏

創作女歌手余翠芝(Chita)最近自組唱片公司,重新上路,形象也大革新,最新派台歌《I Wanna Find A Way Out》正好道出她重新出發的心聲。除事業上「找出路」外,飽受皮膚狀況困擾的她也在「尋找出路」,事緣一次誤購劣質布梳化床,誘發皮膚敏感,紅腫又痕癢,幸得中醫教路用硫磺粉治療,加上勤清潔家居,大大減低敏感指數。

自從皮膚敏感發作後,Chita早已丟掉那張劣質布梳化床,換上全新皮梳化。回想起那次皮膚敏感經歷,她還是要皺皺眉頭。

「那時自覺屋企地方不大,所以選購了一張布梳化床,可以坐又可以攤着睡覺,可能因此令皮膚接觸梳化的範圍多了,差不多2個月左右,開始出現皮膚敏感徵狀,覺得面頰很熱、很癢,而且起了很多粒粒,更有心跳加速情況。起初以為只是梳化不夠乾淨,但用消毒藥水拭抹後,皮膚依舊出現敏感反應,開始懷疑對這類梳化布敏感。細心回想,這張梳化剛運到我家時,有很強烈的化學藥物味道,可能個人對這些物質較敏感吧!」Chita憶述。

硫磺末沖水服

後來,Chita經媽媽介紹下試用中醫的處方,以定劑量的硫磺末沖水服用,試過數劑後,皮膚敏感的徵狀改善了。雖然找到紓緩之法,但自從那次發作後,她突然對很多東西都敏感,「從小到大都不用洗碗做家務,不過一個人住後,試過一次不戴手套用洗潔精洗碗,雙手便立刻起水泡,又試過揭雜誌後、使用Hair Spray、打掃時接觸飛揚的塵埃,甚至轉季都會引發敏感,其實都幾麻煩,因為好痕又不敢抓,有時一發作,連妝都上唔到,心情很受影響,你知有時幕前演出要保持開心狀態,一發作便心情跌Watt。」

中藥調理身體

經歷「敏感梳化」一役,這位「敏感小姐」揀家具也很小心,擔心化學成分再引發敏感。此外,她又注重家居清潔,現在每次打掃都會戴口罩,而且開始注重體質,除了用中藥調理身體,也經常運動。「再疲累都會做運動,最喜歡跑步,有時會跑球場,再加上練習Kick-Boxing,人會精神很多,我以前不太重視運動,以為只做好音樂就得,但後來覺得一個成功藝人,要給人醒神的印象,而運動有助健康也有利形象,可謂一舉兩得。」

浸浴加紅酒減壓

不說不知,原來Chita小時候有鼻敏感,每朝都必定包一大堆「雲吞」,長大後「搣甩」鼻敏感,反而輪到皮膚敏感「接棒」,所以,她認為自己可能天生有敏感體質。為了保持健康,她聽從家庭醫生建議,每朝吃2個奇異果加1杯水,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工作太忙時便想方法減壓,「我本身是澳門人,所以一得閒會到澳門酒店住,邊用木桶浸浴邊飲紅酒,兼可以靜思一下,儲足精神回港再衝刺!」

六成患者後天引發

本身有敏感體質基因的人士,未必從小就出現敏感徵狀,像Chita般長大後才發作的亦不罕見。皮膚科專科醫生馮偉傑指出,四成皮膚患者是從小到大都有敏感問題,但有六成患者則是後天誘發的。

習慣改變誘發

馮醫生說:「引發後天皮膚敏感的多跟生活習慣有關,首先可能跟沖涼方式有關,例如喜歡用熱水洗澡又不塗抹潤膚露,加速皮膚乾燥,又或經常用熱水浸浴超過45分鐘,在秋冬時分令皮膚乾燥情況加劇,而有些人經常到泳池游泳,可能一星期游2至3次,泳池氯氣會抽乾皮膚水分,若只『求其』沖身,皮膚會逐漸變得乾燥,其他因素還包括長期開冷氣及壓力等,不過,就是後天皮膚敏感人士,其先天皮膚多是較乾燥或有敏感體質,因後天生活習慣改變而誘發。」

顏色也致敏

皮膚敏感人士可以有一種或多種致敏原,像Chita同時對梳化布、雜誌紙及塵埃敏感並不罕見,馮醫生更指出曾有病人對黃色敏感,但凡黃色藥物、食物及衣服都要避開,否則便會紅腫痕癢,「致敏原可以意想不到,不過無論因何致敏,這類人士先天性皮膚較敏感,加上體質差,有機會出現交叉致敏,對多種物質都有敏感反應,一接觸便出現紅腫、脫皮、痕癢,嚴重者更會傷口發炎、皮膚苔蘚化(即變厚、色素沉澱)等症狀。想知自己因何致敏,可進行皮膚過敏貼劑測試或血液測試,了解自己的致敏原。」

硫磺內服要謹慎

註冊中醫師黎碧玉表示,硫磺常用於驅蛇蟲,同時亦可治療慢性皮膚病,如濕疹、牛皮癬及一般皮膚敏感等,在衞生條件差的地區,硫磺更是治療疥瘡的重要中藥。通常是外用,將硫磺以1:10比例跟凡士林調勻,再塗抹於皮膚患處,有軟化表皮及殺死寄生蟲的作用,但因硫磺易燃,切勿以火燒,並應由中醫調製有關藥膏。黎醫師指,硫磺也有製成丸散劑內服,但每次使用分量要很少,而且必先以豆腐煲煮中和硫磺的溫性再製藥,不過由於已有其他中藥取代,故現時少有以硫磺入藥服用,加上硫磺有毒性,內服須謹慎,使用前必須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抗皮膚敏感藥材

血虛型(需補血):當歸、白芍、山地。

風重型(需祛風):白蒺藜、防風、蟬衣。

濕毒型(需去濕):白蔻仁、茯苓、蒼朮。

改變生活習慣

‧沖涼水溫維持38至40℃,不宜過熱。

‧沖涼時間宜短不宜長,約15分鐘。

‧花灑浴較浸浴佳。

‧洗澡後半濕狀態下塗抹潤膚露,冬天要頻密,早午晚各1次。

‧開冷氣睡覺宜於房間放一杯水。

‧游泳後要徹底沖涼再塗抹潤膚露。

‧家中勿放置泥種植物,水種植物則較佳。

‧遠離貓狗及毛公仔。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塑化劑貼紙

台灣消基會近日抽查坊間15件紋身貼紙,發現有9件商品標示不合格,甚至還有一件含有超標塑化劑,一旦貼在孩童身上,輕則引起皮膚過敏,重則人體吸收,造成雌性激素增加而性早熟。



來源: 大公報 2011-10-7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11/10/07/TM-1411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