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要照護鼻竇炎,先要積極控制過敏性鼻炎

鼻竇炎簡單地說就是鼻竇腔發炎的狀況。根據美國的統計,每年因鼻竇炎求診的病患高達近兩千萬,耗費的醫療成本更接近五十億,約15-20%的美國人口有鼻竇炎的問題,所以不能小看這個疾病。

過往有人把「鼻竇炎」稱為「副鼻竇炎」,這是比較不正確的說法,原因是把它的英文paranasal sinusitis的para-翻成了「副」,其實它代表的是鼻「側」及「旁」的意思,因為鼻竇的位置都分佈在鼻子周圍。現在較建議的用字為rhinosinusitis(鼻竇炎),所以下次碰到有人再稱「副鼻竇炎」,可能要提醒他更新一下資訊了。

Rhino是鼻的意思,而sinus是竇腔的意思,所以rhinosinusits簡單而又充分地說明了鼻竇炎這個病,其實是涵蓋了「鼻炎」及「竇腔發炎」,所以不僅僅是過敏性鼻炎,其他類型的鼻炎也可能會引發鼻竇炎。

鼻竇炎的症狀簡單說,有四大類:有顏色的鼻涕、鼻塞、顏面有悶脹或壓痛感及嗅覺的改變(其他尚有例如頭痛、口臭、倦怠感、牙痛、咳嗽、耳痛等,不過這些症狀未必一定是鼻竇炎引起的)。若症狀已持續超過了三個月,就可以稱為慢性鼻竇炎了。

有趣的是,臨床上發現近四成的人有這四大症狀時去檢查鼻竇腔或安排電腦斷層(CT),是沒有發現明顯異狀的,但給予相同於過敏性鼻炎的藥物治療後卻可獲得明顯的症狀改善,這說明了過敏性鼻炎與鼻竇炎兩者相互的關係密切,也間接指引了我們若要照護好鼻竇炎,就要更積極的控制過敏性鼻炎。

過去的幾十年,我們治療鼻竇炎的方式比較單調,可能跟了解不夠多有關。醫生傾向先嘗試單一藥物治療幾天,如果沒效(症狀沒有緩解),就考慮合併幾種藥物治療。
已有太多的文獻證實了針對鼻竇炎,特別是慢性或急性發作,手術與藥物的控制效果差不多,臨床上是建議藥物使用為第一優先,除非是一些複雜性或有疑慮的個案,或者病患本身就對藥囑的遵從性不高。

可使用的藥物則說法不盡一致,尤其是抗生素(種類及使用時間長短)的使用在慢性鼻竇炎的角色。目前較一致的看法是局部類固醇的角色,呼應了前面說過的,要控制好鼻竇炎必須控制好鼻過敏,局部類固醇具有抗組織胺所沒有的抗發炎作用,效果自然更佳。附帶一提,新一代局部類固醇的生物可用率,也就是所服用藥物的劑量所能到達體循環的比例很低,換言之,安全性較高,所以籲請大家千萬不要因噎廢食,不肯遵照醫師指示使用新一代局部類固醇,反而讓病情更複雜。

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改善鼻竇炎的症狀卻可以不需要使用類固醇或抗生素,甚至不需要開刀?最受歐美專科醫師推薦及認可的就是「鼻腔沖洗」,即俗稱的「洗鼻子」。但在台灣這種一味追求速食醫療、速食療效的民情民風下,就我所觀察,鼻腔沖洗其實很難推廣;但國外因保險或就醫不便,很多病患自己就會先嘗試沖洗鼻腔,若仍然效果不佳才會選擇就醫,所以,若想要免除反覆就醫的困擾或害怕藥物及手術帶來的不適,正確及規則的沖洗鼻腔是不二法門。
食物過敏在鼻竇炎的角色也很有趣,透過特定的食物戒斷就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鼻部症狀改善,此舉近年已受到美國鼻科學會的逐漸重視,但如何決定需要戒斷的食物種類就是門藝術了,可以嘗試先針對食物種類做過敏篩檢,近4成的病患雖然在現有的檢驗方法下找不到食物類的過敏源,但仍可透過戒斷小麥製品、乳製品或黃豆製品,甚至米製品等而獲得症狀的明顯改善。
最後就是高劑量具抗發炎效果的Omega-3了,不過,因國內外體質體格的不同,加上偶有零星臨床實驗顯示可能的副作用,雖目前尚未經証實有潛在的風險,但我目前是比較不像國外醫師那般強烈建議病人使用,除非剛好病患有心血管疾病,而恰好他的心臟專科醫師又很建議他服用Omega-3來作心血管疾病的日常保養時我才會跟著建議,因為要想在鼻竇炎症狀緩解上透過服用Omega-3而有明顯療效,劑量是高過一般營養食品仿單建議許多的。

資料來源: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318&nid=426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