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腸道生病了…給孩子吃益生菌食物,讓腸道痊癒!

還記得「你吃進去什麼,你就是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這句格言嗎?其實這句話應該是「你的食物吃進去什麼,你就是什麼」。栽種我們食物的土壤有多健康,我們就有多健康。尤其要注意的是,原來生病的根源即在於飲食!



美國醫學博士瑪雅‧施翠特-克萊恩的兒子在1歲時,出現嚴重蕁麻疹和氣喘,並造成發育遲緩。她感到傳統醫療方式無法改善兒子的病況,於是自己展開研究,最後發現兒子生病的根源在於他的飲食。
生病的根源 原來在於飲食
提倡「大地療法」的她,在新書《大地療癒力》中表示,從土壤和種子開始,透過食物和自然,能夠從內而外地療癒孩子。她說:「經由皮膚和血液檢測,確定自己的兒子對大豆重度過敏。在整整一星期完全杜絕大豆後,終於兒子流不停的鼻水、咳嗽和呼吸喘鳴都消失無蹤。更神奇的是,他的語言在停滯幾個月後立即開始進步。」
只要食物痊癒了,腸道痊癒了,大腦痊癒了……孩子自然就痊癒了!
為了補救服用類固醇和抗生素所造成自己孩子的傷害,因為那些藥物已經讓孩子腸道裡健康的小生物失去平衡,使免疫系統失調。於是開始讓孩子吃園子裡種的那些沖洗過,但些微土壤仍附著在上面的新鮮蔬果。並且給予孩子發酵過、帶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醃菜、優酪乳、克菲爾(kefir,一種發酵乳)和紅寶石般的德國泡菜,來重新繁衍腸道裡的微生物群。
建議適度給予孩子發酵過、帶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醃菜、優酪乳食用。
建議適度給予孩子發酵過、帶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醃菜、優酪乳食用。
孩子的健康 直接來自土壤!
此外,她熬了能癒合骨頭的骨頭湯給孩子喝,湯裡加了香菇、舞菇、黃耆和生薑來重建其腸道、恢復免疫系統、協助吸收營養。以及她在孩子的飲食中增添能調節免疫系統的香料,如薑黃和小茴香籽。另外,也加進能提升腦力的食物,如菜園裡種植的青花菜和球芽甘藍、後院放養的雞所生的蛋的蛋黃、富含Omega-3的沙丁魚和鯷魚,偶爾也吃吃濃黑巧克力平衡一下。
來源: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43368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醫理 - 浸大中醫藥學院 濕疹之中醫藥治療

濕疹是常見的皮膚病之一,患者由嬰幼兒以至老年人不等,而以先天稟賦敏感者為多。本病具有多形性損害、對稱分布、自覺瘙癢、反覆發作、易變慢性等特點。中醫認為發病常因素體脾虛,又飲食不節,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熱內生,或因情志不暢,肝鬱氣滯,氣鬱化火,濕熱蘊結,加之外感風濕熱邪,內外邪氣相搏,阻於肌膚而發為濕疹。

中醫治療會根據患者的體質因素、其他症狀的表現,以及考慮皮疹的局部情況、經絡循行部位等以辨證施治。例如濕熱證見皮損潮紅灼熱,腫脹,起水疱,黃水淋漓,瘙癢甚,或伴身熱心煩,口乾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治宜清熱利濕;脾虛濕盛證見皮損暗淡不紅,瘙癢出水,或伴倦怠乏力,胃脘脹滿,納差,大便溏薄,治宜健脾燥濕;血虛風燥證見皮損暗淡,浸潤肥厚,苔蘚樣變,色素沉著,或見脫屑、抓痕、血痂,或伴口乾,頭昏乏力,治宜養血消風;濕瘀互結證見皮損紫黑暗紅,腫脹瘙癢,滲液糜爛結痂,較多見於下肢,治宜清熱利濕,化瘀通絡。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  顏晶雯

來源:http://www.am730.com.hk/column-332683


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益生菌改善濕疹

【晴報專欄】
(續上周五)Kodi的孩子6歲半,從3歲半開始濕疹情況嚴重,要服食類固醇,但一減藥情況更嚴重……

Kodi:「已做了食物及環境測試,敏感食物已戒口,但情況未有改善。兒子對塵蟎亦有敏感。除了身體痛苦,兒子亦要面對外人的眼光。」

2016年6月18日,我回覆道:「請問孩子有沒有補充益生菌和奧米加3?你可以嘗試給小朋友食用布緯食療,按照芝士與油3:1的比例,每天一次。請繼續為小朋友戒除令他致敏的食物。他平時的膳食如何?要吃可以幫助他增強免疫力的食物。過敏體質要改善並不易,需要時間,請不要太着急,只要方法正確,一定會慢慢看到效果。對於家居中的塵蟎環境,可以通過經常曬被,控制空氣的濕度(不要高於60%)來改善。清潔家居時,不要經常用特別強效的除菌劑等,不要使用含有化學香味的產品。」

Kodi:「多謝你的回覆,因為仔仔對芝士敏感,我嘗試給他服用了一個星期亞麻籽油,早晚半茶匙,暫時情況還是反覆,但類固醇減量亦沒有變得很差,我會繼續用亞麻籽油。仔仔對魚亦敏感,吃完三文魚和鯇魚後都會面腫,所以我沒有給他服用魚油,益生菌也沒有。仔仔一般吃瘦肉、薯仔、節瓜和青瓜。謝謝你的建議,我會嘗注意家居環境,小心選用清潔用品。我會繼續同仔仔嘗試亞麻籽油。」
通常皮膚病與腸道中益生菌的數量與種類有直接關係,如果不替孩子補充益生菌,應該是沒有甚麼改善的方法。應該怎樣再提醒這位讀者媽媽注意這個重要環節?(未完)

來源:
http://skypost.ulifestyle.com.hk/column/%E5%9A%B4%E6%B5%A9/007001004066/%E7%9B%8A%E7%94%9F%E8%8F%8C%E6%94%B9%E5%96%84%E6%BF%95%E7%96%B9/232114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健康媽咪自製零食 囡囡食得健康



一向愛研究原始美食的張太(Echo Wong),因女兒出生後曾患嚴重濕疹,令她更講究如何吃得健康。首先戒掉了小麥,家中不買包裝零食,並一手一腳為孩子設計早餐和零食,家中早已丟掉微波爐,放置風乾機,方便製作天然蔬果乾。
談到戒小麥,她謂小麥有Gluten,是濕疹致敏源之一。
”我沒有全部戒吃小麥,只盡量不吃,始終囡囡與朋友出去玩,有朋友請她吃餅,會尊重囡囡讓她做決定,我相信教育了她哪些東西有益,方可讓她有選擇。我們身邊太多食物有小麥,沒小麥的世界看似很少選擇,但只要花心思和時間,自製也是樂趣和享受。”
除了愛自製食物,Echo也用紅酒箱為囡囡釘裝了一廚房。(陳偉能攝)
她也會在外國網站訂豉油、原糖、杞子乾等材料,保證無基因改造。
“現在的食物原材料難免因成本而需基因改造,故在超市只買新鮮食材,連調味料都要在外國網店、看清標籤才入貨。食材安全歐洲國家的標準是最高,但直接出售給亞洲用戶的歐洲網店不多。“
3歲的囡囡早餐配搭很多,這天便有番薯餅、腰果醬塗米餅、小番茄。她特別推崇番薯,笑謂是營養及方便的早餐之選。
“時間趕便蒸番薯加隻蕉或秋葵。我也愛弄腰果醬,因為製法很簡單,而且好味,可以增加茶點的變化。”
孩子平日的乾果小吃。(陳偉能攝)
這天母女齊齊製作椰棗能量球,椰棗本身很甜,但加了麥皮後口感香滑。她愛用風乾機製果乾,一次可弄5層,她笑言媽媽是孩子首位營養師,大人的飲食習慣對他們影響很大,但可以同時吃得健康又多元化,而囡囡的濕疹至今未有復發過。

椰棗能量球
把去核椰棗(200g)、即食麥皮(50g)、即食腰果或花生(50g)、腰果醬(1/2湯匙)、椰子油(1/2湯匙),放入食物處理器先攪拌,根據個人口味把適量杞子乾、提子乾、杏仁、芝麻、葵花籽仁等果乾或果仁放入大碗,將材料混合,再用手搓成圓形能量球。

番薯餅
這是Echo囡囡常吃的早餐,做法簡單。只需把番薯蓉(200g)、椰子粉(100g)、腰果醬或花生醬(10g),放入食物處理器攪拌後,用模製壓成餅狀,冷藏。

腰果醬
即食原味腰果(100g)加適量海鹽、黑椒、一片番茄乾及牛油果油(15g)或橄欖油攪拌便成。 
來源:
http://topick.hket.com/article/1515818/%E4%B8%8D%E5%BF%8D%E5%A5%B3%E5%85%92%E5%8F%97%E6%BF%95%E7%96%B9%E5%9B%B0%E6%93%BE%E3%80%80%E5%81%A5%E5%BA%B7%E5%AA%BD%E5%92%AADIY%E9%9B%B6%E9%A3%9F%E6%8A%97%E6%BF%95%E7%96%B9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This App Wants to Make Your Food Allergies Way Easier to Deal With


Spoon Guru is a new iOS app created to help those with specific dietary requirements figure out what they can and can't eat without the hassle.
Once you've downloaded the app you create a profile about your dietary requirements. There are a range of options, like gluten free, organic, paleo or vegan. You can just stop there and select which apply to you, or drill down to make your profile even more specific. So let's say you prefer a gluten-free diet, but you've actually noticed that you're okay when you eat durum. Well, you can tell the app that and it'll tweak its results accordingly.
From there, Spoon Guru serves up all sorts of recipe and product recommendations that come with detailed nutritional guidance. You can find something specific by using the advanced search tool and also add-in even more preferences too. So let's say you're wheat-free but you also prefer to give eggs a miss from time-to-time, you can specify that when you search but don't necessarily need to make it part of your profile.
The app also has a barcode scanner designed for when you're out shopping and it's not clear whether the stuff you want to buy will be right for you. All you need to do is scan it in and Spoon Guru will tell you whether you can or can't eat it.
The app is a particularly useful guide for those who have just started a new eating plan or just found out they've got a food intolerance and aren't sure yet what that means for eating out and dreaming up new recipes.
Source:
http://www.lifehacker.co.uk/2016/04/15/this-app-wants-to-make-your-food-allergies-way-easier-to-deal-with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吃苦瓜、柳橙皮,有助增加免疫力?

吃苦瓜、柳橙皮,有助增加免疫力?
為什麼醫藥如此進步,但是孩子卻仍然會生病?有的有過敏問題,多半與免疫力低下有關,而錯誤的飲食,正是導致孩子容易生病的主要原因。用「土生土長」的食物,才能養出健康的孩子,現在開始,就讓孩子從「吃對」食物開始。

吃苦的植物,能讓免疫系統採取行動
有的孩子容易過敏、感冒,其實與免疫力低下有關,有網路傳言指出「食用帶有苦味的植物,如咖啡、果皮、苦瓜,有益免疫系統運作?」是真的嗎?根據美國醫學博士指出,吃苦的植物,能讓免疫系統和肝的解毒機轉裡的細胞面對大敵來臨時,採取行動。
美國醫學博士瑪雅‧施翠特-克萊恩在其新書《大地療癒力》中表示,吃苦的植物,例如:苦瓜、蘋果皮、胡蘿蔔皮、柳橙皮、蒲公英根茶、咖啡等,能讓免疫系統和肝的解毒機轉裡的細胞,特別是粒線體做好準備,在大敵壓境時斷然行動。當真正的危險,如重金屬、殺蟲劑、塑膠和工業化學物質來襲,它們會出面阻止累積和傷害。

腦力活化要吃魚油 適度攝取無負擔
還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的腦力活化,於是拼命讓孩子攝取魚油,因此認為吃越多魚越能補充到魚油。其實,瑪雅‧施翠特-克萊恩表示,不要太常吃魚,位居海洋食物鏈最上層的鮪魚、劍魚、旗魚和鯊魚,可能累積了很多的重金屬汞。當人吃魚時,身體也會留住那些汞,只要一點汞就會妨礙腦部發展,引發各種健康問題。尤其,懷孕女性血汞濃度高,甚至會影響胚胎發展。
提醒,慢性病已成為孩子的新「常態」。很多孩子不再是偶爾感染有明確得病和痊癒的病菌,而是生病、好轉一點、又生病,反覆發生。孩子要健康快樂,最根本的要素來自自然。我們的身體隨著自然世界演化,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認識所有自然元素,而營養素密集的食物注入陽光、新鮮空氣和乾淨的水,富含得自土壤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和益菌,正為孩子的身體和腦部提供必不可少的天然基石。

牛乳並非是鈣質的唯一來源。
牛乳是鈣質的唯一來源?
此外,當孩子缺鈣時可能長不高,於是許多父母會急於幫孩子補充各種鈣質來源,尤其認為「牛乳是鈣質的唯一來源」,而幫孩子大量補充。其實,不必仰賴哪一種食物做為某種營養素的唯一來源。一頭牛的牛乳含有密度多高的礦物質,視牠吃草的環境而定。
建議每一種營養素密集的食物都吃一點,如沙丁魚、堅果和種子、骨頭湯、芝麻籽和芝麻糊、黑糖蜜、羽衣甘藍、菠菜和蕪菁、芥菜等食物,每一份都能提供比一般牛乳更高量的鈣。
還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的腦力活化,於是拼命讓孩子攝取魚油,因此認為吃越多魚越能補充到魚油。其實,瑪雅‧施翠特-克萊恩表示,不要太常吃魚,位居海洋食物鏈最上層的鮪魚、劍魚、旗魚和鯊魚,可能累積了很多的重金屬汞。當人吃魚時,身體也會留住那些汞,只要一點汞就會妨礙腦部發展,引發各種健康問題。尤其,懷孕女性血汞濃度高,甚至會影響胚胎發展。
孩子要健康快樂,最根本的要素來自自然
提醒,慢性病已成為孩子的新「常態」。很多孩子不再是偶爾感染有明確得病和痊癒的病菌,而是生病、好轉一點、又生病,反覆發生。孩子要健康快樂,最根本的要素來自自然。我們的身體隨著自然世界演化,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認識所有自然元素,而營養素密集的食物注入陽光、新鮮空氣和乾淨的水,富含得自土壤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和益菌,正為孩子的身體和腦部提供必不可少的天然基石。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秋涼食慾大增 小心三酸甘油脂找上你


進入秋涼時節食慾大增,過量進食小心恐使三酸甘油脂上升,且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嘴饞愛吃又怕三酸甘油脂上身,怎麼辦?根據研究顯示,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有效降低三酸甘油脂,並預防心臟病。

大啖零食糖飲 血脂飆升引爆心臟病
家醫科診所院長楊淵琪指出,不少民眾在夏秋換季之際,特別容易飢餓而感到食慾大增,但須注意要少吃零食、糕點及含糖飲料、酒飲等,因為這些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熱量高,容易導致脂肪堆積肝臟。為了分解多餘的脂肪,肝臟將脂肪以三酸甘油脂的形式釋放到血液中;當血中三酸甘油脂超標,長期大於150mg/dl,會造成新陳代謝失調,引發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是發生心臟病、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

魚油富含EPA、DHA 有效降三酸甘油脂
如何降低三酸甘油脂呢?楊淵琪院長強調,魚肉中的魚油含有EPA及DHA,屬於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調節血脂代謝的功效,透過抑制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合成,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濃度,亦可減緩血液凝結速率,達到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必須藉由日常飲食攝取。根據歐美國家建議,每天攝取1至2公克的魚油,約300至600毫克的EPA及DHA,就可以有效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濃度;但若攝取過多,可能增加出血的副作用。

魚油來源的EPA及DHA功效明確
但EPA及DHA的來源,除了魚類,還有如藻類或鱗蝦等。楊淵琪院長解釋,魚類的來源較多而容易取得,EPA及DHA的含量高,且功效明確,已有多項文獻證實;藻類雖然DHA含量高,卻完全沒有EPA,而鱗蝦EPA及DHA的含量也比魚類低,且其安全性及文獻,都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坊間魚油保健品非常多,選購魚油保健品,可得要張大眼,建議選擇通過食品安全認證,SGS檢驗不含重金屬、西藥、有機溶劑殘留,且有c-GMP藥廠把關最好。

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保健至專——高纖飲食改善過敏

今日顧問: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陳穎心。
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陳穎心。

【星島日報報道】轉季時分,又是敏感疾病的高病發時期,除了皮膚過敏,食物敏感亦不容忽視,因為全港十四歲或以下的兒童,接近5%有食物敏感不適。
  常見的敏感徵狀包括出疹、嘔吐、腹瀉、皮膚痕癢、嘴唇或舌頭腫脹,甚至呼吸困難等。最常見的致敏食物包括雞蛋、花生、牛奶、果仁、貝殼類食物等。近年有研究指出,除了適當地戒口,原來多吃高纖維食物,以及攝取足夠維他命A,也可助預防食物敏感。
  想要讓小朋友多吸收纖維,可多鼓勵他們吃水果,家長可將蔬菜融入不同的菜式,例如番茄炒蛋、洋葱豬扒、蘑菇甜豆炒雞柳、蘆筍肉碎炒飯、鮮茄紅蘿蔔燜牛肉等。 蔬果以外,一些五穀類食物也含有豐富的纖維,例如燕麥、麥包、紅米、糙米、番薯及粟米等。含豐富維他命A的食材例子,包括了肝臟、雞蛋、南瓜、紅蘿蔔、西蘭花、番薯、芥蘭及菠菜等。
  雖說纖維及維他命A可助減食物敏感的發生,但適當地避免吃致敏食物還是需要的。為免令食物敏感病童過分戒口而引致營養失衡,戒口前應諮詢免疫及過敏科醫生意見,以及找出致敏原。

保健至專——高纖飲食改善過敏

今日顧問: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陳穎心。
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陳穎心。

【星島日報報道】轉季時分,又是敏感疾病的高病發時期,除了皮膚過敏,食物敏感亦不容忽視,因為全港十四歲或以下的兒童,接近5%有食物敏感不適。
  常見的敏感徵狀包括出疹、嘔吐、腹瀉、皮膚痕癢、嘴唇或舌頭腫脹,甚至呼吸困難等。最常見的致敏食物包括雞蛋、花生、牛奶、果仁、貝殼類食物等。近年有研究指出,除了適當地戒口,原來多吃高纖維食物,以及攝取足夠維他命A,也可助預防食物敏感。
  想要讓小朋友多吸收纖維,可多鼓勵他們吃水果,家長可將蔬菜融入不同的菜式,例如番茄炒蛋、洋葱豬扒、蘑菇甜豆炒雞柳、蘆筍肉碎炒飯、鮮茄紅蘿蔔燜牛肉等。 蔬果以外,一些五穀類食物也含有豐富的纖維,例如燕麥、麥包、紅米、糙米、番薯及粟米等。含豐富維他命A的食材例子,包括了肝臟、雞蛋、南瓜、紅蘿蔔、西蘭花、番薯、芥蘭及菠菜等。
  雖說纖維及維他命A可助減食物敏感的發生,但適當地避免吃致敏食物還是需要的。為免令食物敏感病童過分戒口而引致營養失衡,戒口前應諮詢免疫及過敏科醫生意見,以及找出致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