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專家:大部分濕疹應先考慮飲食過敏

幾乎大部分寶寶都有過濕疹的經歷,很多媽媽認為,小小的濕疹沒啥大不了的,用藥膏擦擦就行了。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像濕疹、腹瀉這些嬰兒常見病,有可能就是食物過敏引起的,這個家長往往不知道。有的孩子濕疹發得很厲害,擦藥膏基本沒有用,治標不治本,進行飲食調整後,濕疹才慢慢退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消化科主任陳潔特別提醒家長,孩子食物過敏具有多樣化的症狀,可累及皮膚、胃腸道和呼吸道,如出現濕疹、腹瀉、哮喘的症狀。

  大部分濕疹應先考慮飲食過敏

  全球的食物過敏發生率都在上升,而且兒童發生率往往高於成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寶寶們的腸胃道尚未發育完全,食物中的蛋白質較容易以大分子的形式被吸收,當這些大分子被當成外來入侵者時,就會引起腸道免疫系統作用,產生過敏反應。

  像腹瀉大都是牛奶蛋白質過敏引起,水果過敏引起的最常見症狀是發皮疹,嘴腫得厲害。陳潔表示,大部分濕疹的病因,應先考慮是否飲食過敏,再考慮呼吸道過敏。濕疹、上呼吸道過敏(鼻炎、咳嗽)、下呼吸道過敏(哮喘),這三者之間有著很密切的關係。寶寶的過敏現象0-1歲多表現在皮膚,也就是濕疹;1-3歲多表現在上呼吸道,如過敏性咳嗽、過敏性鼻炎;3歲以後表現在下呼吸道,就是哮喘;如果1歲以前寶寶的濕疹比較重,就說明他過敏得嚴重,被過敏原刺激得比較厲害。

  嬰兒腹瀉不一定是細菌惹的禍

  一名1個多月的男孩,這幾天經常嘔吐、腹瀉、便血,起初到醫院被診斷為“小腸結腸炎”,可經過治療也不見起色,最終確診罪魁禍首竟然是牛奶蛋白過敏。陳潔解釋,3%~6%的兒童患有食物過敏情況,有些孩子有腹瀉、便血,症狀很容易被誤診為細菌性腹瀉,事實上,排除細菌和病毒感染,就有可能是食物過敏引起。

  近年來發現,隨著衛生環境的改善,感染性疾病越來越少,而過敏性疾病發病率卻呈現上升趨勢。問題是很多家長甚至有的醫生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導致一些患兒被誤診誤治。有些患者甚至長期應用抗生素,造成腸道菌群失調,使腹瀉加重或其他症狀加重,最後演變成慢性腸炎、腸道潰瘍形成。其實,只要將孩子的餵養方式進行調整,孩子的腹瀉症狀就可以被徹底治愈。

  另外,嬰兒中有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濕疹或直系親屬中有過敏家族史,這些都是食物過敏的高危兒,需要注意預防食物過敏。如果是人工餵養,可以在專科醫生的指導性下預防性使用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如果確診為食物過敏,可以諮詢專科醫生進行治療或餵養指導。人工餵養小嬰兒在治療期間可以使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

  陳潔提醒家長,嬰兒過敏性結腸炎,大多是一種暫時性,預後良好的疾病。只要及時治療就不會影響發育。

  浙江的孩子吃熱帶水果容易過敏

  每個寶寶的過敏原是因人而異的,所以給寶寶添加輔食應循序漸進,以便發現孩子對哪些食物不適應。醫學上講,過敏是人體免疫系統對來自空氣、水、食物、其他生活用品中天然無害物質出現的過度反應。為防範過敏,孩子出生後應盡可能採取母乳餵養,不過早接觸牛奶蛋白。如果孩子攝入某種食物以後,出現了嘔吐、腹瀉、皮疹,就應該考慮孩子是否由於某種食物過敏,立即停止食用,並在醫生的指導下變通餵養方式,用合適的食品來代替。

  兒童最常見的八大類食物過敏原是:牛奶、雞蛋、大豆、花生、魚、蝦、小麥、堅果。引起嬰兒水果過敏的過敏原是水果中的蛋白質。蛋白質本該在腸道內消化掉,變成氨基酸,但因為嬰兒的胃腸處理能力差,很容易通過薄透的腸壁進入到血液,進而引發過敏。

  易過敏食物有:牛奶、蜂蜜、蛋白、有殼的海鮮類(如龍蝦、螃蟹、蛤蜊);刺激性食物(如咖喱、辣椒、咖啡、可樂、紅茶或含酒精的飲料);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章魚、墨魚);纖維太多的食物(如芹菜);含人工添加物的食物(如色素、泡麵等)。蘋果一直被媽媽們認為是比較安全的水果,但蘋果皮仍有可能誘發過敏,給1歲以內的寶寶吃蘋果,最好是削皮;對我們浙江地區的人來說,像芒果、鳳梨這樣的熱帶水果比較容易引起過敏。

  3歲以後再吃花生和堅果

  過敏體質會遺傳,但嬰兒和父母的過敏原不一定是同一種食物。 對一種食物過敏,未必會伴隨終身。食物過敏的原因,一看腸道成熟程度,二看個體體質。只要不繼續接觸過敏原,很多過敏食物會隨著年齡增長變得耐受。但也有一部分過敏是終身的,比如對花生過敏的人,90%以上是終身的。對堅果、海鮮的過敏也會持續較長時間。

  對家長來說,防範幼兒過敏的最好辦法,就是輔食添加要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一旦發生過敏,也比較容易找出過敏原。假如不清楚寶寶對何種物質過敏,或想提前防範,最好的辦法就是去醫院查一下過敏原。 

  為了預防,媽媽在懷孕及喂奶期間要儘量避免吃花生、堅果、殼類海鮮;適量吃魚、牛奶、蛋製品等,孩子出生後盡可能地堅持母乳餵養,1歲以後再開始吃牛奶和雞蛋,3歲以後再開始吃花生和堅果。(王雪飛 任斌)

來源:http://big5.chinanews.com.cn:89/gate/big5/www.chinanews.com/jk/2010/10-26/2613018.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