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過敏童 換季狂抓長紅疹


異位皮膚炎作怪 搔破易染菌

國小三年級的阿文從小皮膚就常發癢,鼻子也容易打噴嚏,每次季節交替時都癢得受不了,不停地搔抓,導致皮膚整片紅疹又多了許多線狀的抓痕。前來就診後,經過醫生治療,並告訴阿文如何正確地照顧保養皮膚,阿文發癢的頻率、次數與嚴重度都逐漸降低,皮膚癢的困擾也慢慢離他遠去。

伴隨鼻炎打噴嚏

隨寒冬逐漸逼近,因皮膚乾燥搔癢難耐而就診的人數也隨之攀升,其中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大小朋友更是不在少數。到底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若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又應如何正確面對?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炎的皮膚疾病,容易引起皮膚劇癢。初次發生的年齡常在3~6個月大,近6成患者在1歲以內就出現症狀,9成病患在5歲前會發作。雖然異位性皮膚炎最易發生在小朋友身上,但也有不少成年人飽受其擾。
嬰幼兒的疹子好發於臉部、頸部與四肢伸側,其餘則以四肢內側最容易粗糙發癢,若因難耐癢感而搔抓,皮膚易增厚形成如苔癬般的濕疹或顆粒狀的癢疹,陷入「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惡性循環;甚至因搔抓形成傷口,導致合併各種感染,如膿痂疹的細菌感染,或因病毒感染而形成「皰疹性濕疹」的廣泛性水泡。
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極其複雜,從基因、免疫以至於外在環境皆牽涉在內,因皮膚表皮的屏障功能出現異常,同時體內免疫調節發生問題,綜合各種因素而 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產生。
異位性體質裡俗稱的「過敏進行曲」,除腸胃道症狀,異位性皮膚炎往往是最先出現的前奏,食物過敏、氣喘或過敏性鼻炎與結膜炎有機會在之後伴隨出現。當有以上症狀時,適當地治療是有必要的。
而異位性皮膚炎引發的嚴重搔癢常使患者睡眠品質受到干擾,不只影響病患本身,也可能波及周遭的人,進而引起情緒上的浮動。

恐致憂鬱或過動

文獻上曾指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青少年與成人族群中發現憂鬱的情形,在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裡則發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狀況。因此,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應在必要時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與身心狀態平衡。
因此每當病人或家長進來我的門診診間,提出「醫生,我想要測過敏原」的要求時,在這背後其實隱藏著更多有待仔細了解與解決的問題。皮膚是我們身體最大的器官,也如同一座城牆般地抵禦著環境中的各種刺激,如果想要追根究柢找尋過敏原,不如做好基礎保養,對疾病有最正確的認識,才是迎戰異位性皮膚炎的最佳良方。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歐盟列管致敏物質 業者大批多餘

外食吃到過敏食材,是誰的問題?《歐盟食品消費者監管條例》(EU FIC)日前列出14項,包括蛋、奶、花生、豆類、海鮮等過敏原,規定餐飲零售業者主動告知和標示。該政策13日上路後,預估將造福全歐洲1700萬食物過敏的患者,大幅降低每年過敏致死率。但部分餐廳業者認為此舉造成不便。
《BBC》指出,英國每年至少10起因誤食花生而造成嚴重過敏致死的案件,多數都是因為食品標示不明而喪命。今年7月就有一位英國少年誤食由花生醬製成的燒烤醬而死亡。《歐盟食品消費者監管條例》日前將芹菜、麩質、甲殼動物、雞蛋、魚、牛奶、軟體動物、芥末、堅果、花生、芝麻、大豆、二氧化硫(防腐用)等14項過敏原列管,並在13日正式上路。
【罰款最高5千英鎊】 
所有食品企業若有添加列管的原料,都必須在成分表中,使用加粗字體或不同顏色的字體在成份表中加以標示;若是麵包店、咖啡店的散裝食品,或在餐廳用餐,店家同樣需要提供過敏資訊,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告知消費者。若消費者因商家提供錯誤資訊而致消費者患病,企業將遭到最高5000英鎊的罰款,甚至面臨刑事訴訟。
一位英國民眾表示,自己對於蛋、魚、有殼海鮮和大豆都過敏,儘管他小心避免,但因為店員或餐廳工作人員通常不會認真看待顧客的潛在過敏反應,或者員工也不知道餐點的用料,平均每個月仍至少要經歷6次過敏反應。他說,此次列管過敏原對他而言是改變人生的一大契機。
【業者不便 客戶卻安心】 
《美聯社》指出,在法國、義大利等餐廳與咖啡館文化盛行的國家,業者實際應變卻似乎跟不上法規實施的腳步。由於這些業者時常推出新菜單,甚至每日都有不同配菜、甜點,儘管該法已預告3年才實施,仍讓餐廳業者感到不便,「比起強制規範,餐廳與顧客間的溝通更為重要。若能在用餐前先告知廚房過敏物質,廚師就能及時更改用料,讓顧客不需要為了少量過敏物質而犧牲口慾。」
《歐盟食品資訊消費者監管條例》的食品標籤新規範,旨在為消費者提供高水準的衛生健康,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以做出更安全的選擇。英國過敏專家指出,食品業或餐廳能夠藉此讓經營效益不降反升,增加外食族的群體,使消費者對於吃下肚的食物更有信心。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抗癲癇藥引過敏 少女膚爛眼盲


使用藥品引起過敏,嚴重全身皮膚潰爛,甚至可能致命。醫師提醒,除已知的含allopurinol成分痛風藥外,抗癲癇藥「樂命達」的風險易被忽略。

25歲的「夏天」愛玩、愛旅行,樂觀開朗的她常用圖文紀錄並在部落格分享旅程,去年因服用抗癲癇藥「樂命達」出現不舒服症狀時,醫師沒有立刻停藥,仍讓她持續吃3天,最後出現皮膚潰爛、視力下降的症狀,確診為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SJS),住進加護病房。

患者的病情一度危急,醫院甚至連病危通知及放棄急救通知單都發出,但始終不放棄自我的「夏天」努力爭取活下的機會,治療期間家人用照片紀錄一切,目前她積極復健,也以親身的治療過程投入宣導藥物過敏的危險性。

食藥署表示,使用藥品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有些如輕微之藥物疹,有些可能為罕見但嚴重的「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或「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藥物過敏研究專家、長庚醫院北院區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說,目前會引起SJS的藥物有降尿酸藥品「Allopurinol」、抗癲癇藥物「Carbamazepine」及「Phenytoin」,及抗癲癇和躁鬱症的「樂命達」,不過後者也較常忽略。

他說,目前樂命達藥物1年新使用者約1萬到2萬人,引起SJS則有10例,有的輕微、也些嚴重,4年前也有個案因使用樂命達出現SJS,最後不治。本月澳洲1名19歲少女,也因服用樂命達引起SJS。

食藥署提醒民眾,在藥物治療期間如出現喉嚨痛、嘴巴破、眼睛癢、皮膚紅疹等徵兆,應立即停藥並回診原處方醫師,而醫師在開立前述藥品前,應詳細詢問病人過敏病史,並告知病人用藥後可能出現不良反應症狀。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痛風好了又感冒 原來是痛風藥過敏



一名50歲中年男子因痛風發作,使用allopurinol(異嘌呤醇)成分藥品治療,三個星期後,出現發燒、喉嚨痛、皮膚紅疹等症狀,以為痛風好了又感冒,吃藥後仍持續發燒,且臉部和全身出現紅疹和水泡,口腔也有潰瘍,所幸即時至醫院就診,發現為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SJS),經住院治療後恢復。
 
台北藥師公會常務理事黃彥儒藥師說,痛風治療可分為急性發作期治療與長期預防性降尿酸治療,allopurinol是用於長期預防性降尿酸治療的藥物,Allopurinol已上市超過三十年,據估計台灣有高達二十萬人使用此藥,然而再安全有效的藥物都可能有風險,根據藥害救濟基金會統計,Allopurinol常是藥害救濟給付的前三名。
 
而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通常與病人服用的藥物相關,是屬於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目前臨床上最常遇到SJS的就是痛風藥與癲癇藥。
 
SJS的初始症狀常常是輕微的發燒、結膜發紅、喉嚨痛、皮膚搔癢,這樣的症狀通常持續2-3天,因此初期常被誤以為是感冒。隨後可能出現嘴巴破皮或其他黏膜如眼睛、生殖泌尿道破皮的現象,之後才開始出現明顯的皮膚疹。黃彥儒藥師特別提醒,服用allopurinol的族群要特別注意,若服藥過程中有類似感冒,且有出紅疹、發燒等現象,請立即詢問醫師或藥師。
 
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使用藥物是以治療疾病、維護健康為目的,然而,因藥品的特性或用藥者的體質、病情的差異,導致在合理用藥的強況下,仍有無法預期的藥物不良反應,所以醫師應衡量病人臨床治療效益與風險,給病人最合適的藥品;而病人亦應主動告知病史、不適情形或相關疑慮,以利醫療人員評估。
 
食藥署表示,目前已建立藥物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建置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外,對於藥品相關安全訊息也可隨時進行瞭解,保障民眾用藥安全。食藥署提醒,若發現因使用藥品發生不良反應時,請立即通報給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

資料來源: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8744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警惕酸奶副作用


 

  “每天一杯酸奶,讓你告別便秘”,很多酸奶廣告中的宣傳詞讓“酸奶通便”的概念深入人心。很多人都相信,酸奶中含有幾億個益生菌,有助於清腸通便。

  “不可否認,常喝酸奶會攝入一定量的益生菌,加強腸道菌群中有益菌的‘陣容’,與有害菌對抗。”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丁元偉表 示,可是,酸奶中含有的益生菌對於腸道菌群總數來說,僅是滄海一粟。對腸道缺乏動力的人來說,通過酸奶補充益生菌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攝入益生菌藥物才足 夠。

  其實,酸奶通便很多情況下是利用了酸奶的“副作用”。亞洲人多髮乳糖不耐受症,一些人在喝牛奶、酸奶後引發的其實是輕度腹瀉。這是由於乳酸破壞腸道鹼性環境,腸道分泌大量鹼性消化液來中和乳酸所致。另外,腸道菌群自身是有調節作用的,健康的人群無需通過攝入酸奶來補充有益菌。偶爾便秘的人喝酸奶有一定的作用,但實在是不能作為常規治療便秘的方式。



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食物過敏可危及生命 不容小覷


2013年底,澳洲政府產品安全召回網站(Product Safety Recalls Australia)貼出了一條信息:北京六必居生產的某一批號的芝麻醬被召回,原因是產品包裝上沒有標明(含有花生)成份。
對於澳洲華人消費者來說,這似乎是小題大作,何必一定要召回呢?但在食品質量把關嚴格的澳洲,每年平均有10人因食物過敏導致休克不治死亡。澳洲人食物過敏病例頗高,機率為10%。專家預測未來有升高的趨勢。很多家長發現幼兒對某些食物有過敏反應,有些成年人也在一夜之間突然對從前吃慣的食物開始產生食物不耐症。

食物過敏 V.S 不耐症

所謂食物過敏,是身體免疫系統對外來異物(過敏原)的過度反應;反應在過敏體質的人身上出現當接觸過敏原時,人身體的組織就成為免疫系統對抗的目標,從而產生發炎反應,也因此引發過敏性症狀。
常見過敏症狀包括嘴唇腫大、呼吸道狹窄、臉部浮腫、聲音改變、嚴重時可能引發呼吸道痙攣,進而導致休克,甚至死亡。預防過敏發生唯一的辦法就是完全禁止食用過敏食物。
本報記者採訪澳洲過敏協會主任瑪麗亞‧賽德女士(Maria Said),她特別強調嚴格區分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症(intolerace)。食物過敏是免疫系統居中調解所產生的反應;食物不耐症是腸胃對某種食物中的化學成份(如胺基酸,乳糖)只能消化吸收一定的份量,攝取過量時,腸胃就會出現不適症狀,例如腸胃不適、腹脹;腹瀉,嚴重時還會嘔吐。常見易引起食物不耐症的食物包括牛奶中的乳糖(Lactose)、(麩質Gluten存在穀物內的蛋白質)如麵包或糕點。
賽德認為,食物不耐症是多種環境因素結合,造成今天成人產生食物過敏的機率大幅增加。
雖然真實成因尚未查明,對於是否在孩童時期就攝取更多、更廣泛的食物種類會幫助降低不耐症現象還需進一步研究。她建議,患有食物不耐症的人,可以慢慢增加食用的次數,症狀可能減輕;如每週喝牛奶次數增加至2-3次,有助於脫離食物不耐症反應。
常見食物不耐症的食物為牛奶中的乳糖,蛋類中的蛋白也容易讓嬰幼兒出現食物不耐或是過敏,帶殼的海鮮如螃蟹、蝦子及麥麩食品包括小麥、大麥、燕麥、黑麥。另外,食品添加劑、防腐劑、色素、味精等也被證實會引發食物不耐症。醫師建議要多吃新鮮、安全並多樣性的食物。

澳洲主要食物過敏原

皇家阿爾弗雷德(Royal Prince Alfred)醫院抗過敏專科門診主治醫師羅伯特‧勞伯雷表示,堅果過敏症患者迅速增加,絕大多數因過敏症而入院治療的兒童都是堅果過敏症患者。他還提到,核桃已經取代花生成為主要的過敏原。
澳洲人五大食物過敏原為奶、蛋、花生、堅果類和豆製品。與成人相比,食物過敏發生在孩童比率大大增加,機率為10%;值得一提的是,嬰兒時期(12個月內)對奶、蛋類過敏的人,85%在16歲前會慢慢消失食物過敏症狀。不幸的是,那些對堅果(花生、腰果和杏仁)、魚類、海鮮類和芝麻過敏的人,過敏症狀很可能伴隨他們一生。

產生過敏現象如何處理

賽德表示:「很多中國人之前沒有食物過敏,來澳洲後才漸漸產生過敏現象,不知道怎麼處理。她強調如果是食物過敏,千萬要避免食用任何過敏的食物,無論是孩童或是成人,發現有過敏反應,一定要去看醫生,即使僅僅是出現紅疹或發癢;因為第二次(過敏現象)有可能會更嚴重,如涉及到呼吸道系統的反應,如臉部、嘴唇腫起,聲音變異因氣管變窄和呼吸困難等,都屬於有可能涉及生命安全的症狀。
如有需要,醫生會推薦做過敏反應的檢查,讓您知道是否還有其他的過敏原。相反的,食物不耐症是沒有特別的檢查的。

賽德還建議:「懷孕的婦女,只要沒有食物過敏,儘量適量攝取多樣化的食物,包括餵食母乳的階段,以降低幼兒對食物過敏的現象發生。」
4-6個月大嬰兒可以開始嚐試副食品,所有天然的嬰兒食物都是很好的選擇。賽德建議,不要因為家人對某種食物過敏而假設孩子也會過敏。不管是奶、蛋類還是花生(醬)都給以讓孩子試試!但如有過敏症狀出現,必須馬上停止食用並尋求醫生指示。

記者採訪移民海外20幾年的曹先生,他從小對海鮮過敏(家人大多都對海鮮有過敏反應),反應為夜晚燥熱、皮膚發癢。大約5年前開始對乳製品產生食物不耐症,由從前的可以一次喝一、兩杯牛奶都沒問題,到現在連吃含有乳製品的蛋糕都會產生腹痛、脹氣和腹瀉的情況。但反應過後,如果他仍持續食用乳製品則症狀會減輕。像他這樣到成年後才出現食物不耐症的現象並不少見。
賽德女士表示牛奶和蛋類過敏是最大的挑戰,因為它幾乎隱藏在所有的食物當中。

記者採訪了皇家阿爾弗雷德醫院研究及過敏門診單位營養師克蘿伊梁(Chloe Liang),她表示,對牛奶過敏可以用豆奶、杏仁奶和米奶(rice milk)來代替;如對雞蛋過敏,儘量避免含有雞蛋食材的所有食品,包括標示蛋清,即含蛋白的食品(Albumin egg protein)。對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症的人,購買食品時一定要看成份標示,標示不清楚或標示上寫「進口成份」(Imported Ingredient)的食品要特別小心,因為這樣的食品不一定嚴守澳洲食品檢驗法。因為食物在加工過程中有交叉污染的危險,即使有些食物中不含過敏原(如奶類)食品標示上也可能標示有奶類的痕跡,所以這群人對食物的選擇變狹窄。

資料來源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新研究發現引發藥物過敏反應的關鍵受體


      英國《自然》雜誌網站17日刊登一項研究成果,科研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在一種免疫細胞表面附著的蛋白質受體是引發藥物過敏反應的“開關”,去除這種蛋白質可有效預防此類過敏症狀。

      一些人在注射或口服某些藥物後,會發生一系列過敏樣反應,比如出現皮疹、全身性過敏反應、血壓和心率變化等。此前研究發現,這類反應與一種被稱為“肥大細胞”的免疫細胞有關,這種細胞存在於許多人體組織中。但其具體反應機制尚不清楚。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科研人員報告說,他們利用老鼠進行的動物實驗發現,肥大細胞會被一些陽離子激活,引發免疫反應,這類陽離子被統稱為“基本刺激物”,這也是一些藥物引發過敏症狀的主要原因。在這一過程中,肥大細胞上的蛋白質“MRGPRX2”作為受體,起到了關鍵作用。這種受體蛋白也存在於人類的免疫細胞中。

      實驗發現,帶有這一受體的老鼠在接受陽離子藥物注射後,出現注射部位腫脹等過敏反應,而缺少這一受體的實驗鼠沒有表現出這些症狀。

      研究人員說,下一步他們將進入人體試驗階段,如證實這一成果同樣適用於人類,則可嘗試通過去除這種蛋白或抑制其發揮作用,開發出預防藥物過敏的新方法。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菸害恐造成兒童過敏氣喘 兒醫籲家長戒菸


台灣面臨少子化的衝擊,孩子的健康,更需要大家的疼惜。根據研究顯示,懷孕時抽菸的母親,生下早產兒或體重過輕嬰兒的機率較高。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二手菸對於懷孕母親與未來孩子健康的危害。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家長及早戒菸,保護孩子的健康。

日前台大兒少家庭研究中心公布「台灣童權指標報告」,顯示前年台灣新生兒體重過輕率達8.4%,遠高於OECD國家平均值6.7%。根據研究顯示,懷孕時抽菸的母親,生下早產兒或體重過輕嬰兒的機率較高。

國內吸菸人口,主要以男性佔大多數,更值得注意的是,二手菸對於懷孕母親與未來孩子健康的危害。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葉國偉說,二手菸、三手菸等有害物質,對於兒童氣喘過敏性疾病等,都有負面影響,長期下來,更將導致其他疾病,如:惡性腫瘤或中耳炎感染等。

站在保護兒童的立場,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家長及早戒菸,給孩童一個無菸害的成長環境。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濫用鼻過敏藥物 傷眼傷肝傷腎



  鼻過敏濫用藥物,後遺症驚人!媒體報導一名19歲體質過敏的女大生因反覆發生鼻炎、結膜炎及皮膚炎,長年使用類固醇藥物,結果疑似未遵照醫囑,用藥過量,結果竟導致開放性青光眼。雖經減壓手術阻止惡化,但已喪失的視力卻再也無法挽回。

  「鼻過敏濫用藥後遺症多,青光眼只是其中之一」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醫師表示,市售許多成藥雖然可暫時緩解鼻塞、流鼻水等症狀,但長期不當濫用,恐會傷眼,以及傷肝腎。部分民眾鼻炎發作不就醫接受正規治療,貪圖方便任意使用成藥,其實正一點一滴傷害自身健康而不自覺。

  臨床治療過敏性鼻炎常用藥物包括口服抗組織胺、鼻黏膜血管收縮鼻噴劑和類固醇鼻噴劑,雖都能緩解鼻過敏症狀,但功效及副作用皆不同,須經專業醫師視患者實際病況開立處方,使用才有安全保障。未經指示,即盲目用藥,等於是拿自己健康開玩笑。

  以坊間容易取得的鼻噴劑為例,含鼻黏膜血管收縮成分,雖可立即緩解鼻塞,但對流鼻水效果卻不大,濫用反而會讓鼻塞症狀加劇。李宏信院長指出,門診曾收治一名婦人,每逢鼻塞就鼻噴劑噴一下,初期效果又快又好,因此從未就醫,結果頻繁使用二周後,鼻塞症狀反彈,確診為藥物性鼻炎。

  一般人多以為鼻過敏難根除,只能以藥物控制,事實上透過鼻過敏翼管神經截除手術即可根治。李院長說,雖然目前外科常用雷射、電燒等方式切除發炎腫大的鼻黏膜,效果都不錯,但針對嚴重鼻過敏患者,還是以電波射頻熱透技術,截除過度發達的鼻過敏神經效果最好,患者滿意度最高。

  所謂電波射頻熱透技術是以特製雷管探頭,直接伸入鼻腔內鼻過敏神經及血管,進入鼻腔之翼管口,透過射頻電波儀,以低溫熱透方式,在不發生鼻出血及破壞黏膜的狀態下,截除鼻過敏神經,並同時凝固血管,術後粘膜消腫因而患者呼吸能立即順暢,且因神經部份截除故鼻子不再發癢,不狂打噴嚏,粘膜不再充血腫大,達到根治的目的。

  電波射頻熱透技術根治鼻過敏優點多,不僅手術出血少,安全性高,在門診局部麻醉就能進行,術後也不必住院,而且傷口在黏膜底層,不會破壞鼻黏膜。鼻過敏問題解除後,症狀改善高達九成。

  濫用藥物緩解鼻過敏風險高,鼻過敏神經截除術風險低。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鼻過敏神經截除後,雖然可解除大部分的鼻過敏症狀,但患者還是要盡量遠離過敏原,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避免鼻過敏再度發生。平日多運動提昇免疫力,不食用涼性食物,不用靠藥物,也能降低鼻過敏復發的機會。

2015年3月9日 星期一

空氣差過敏增 醫師籲口罩護目出門


    入冬後經常出現空氣品質不良,空氣PM2.5細懸浮微粒濃度也經常達紅色警戒,醫師臨床發現,過敏、氣喘患者至少增加三成,有醫師收治三歲男童原本氣喘控制不錯,只因為空氣品質差時和父母出門,竟導致氣喘發作、喘得很嚴重,就醫後立即住院治療才趨穩定。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台北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科醫師徐世達表示,WHO已將PM2.5細懸浮微粒列第一級致癌物,當濃度飆高時,民眾出門最好「全副武裝」,不只戴口罩,最好戴護目鏡出門,即使天氣回暖也要穿長袖,避免與眼睛、皮膚直接接觸空氣汙染物引發過敏。

2015年3月6日 星期五

崩壞的健康屏蔽 當心腸漏症上身

File:Woman eating an apple.jpg

俗話說「病從口入」,道出飲食的重要性;專家更指出,人體消化道內膜扮演著重要的防護功能,一旦此防護屏蔽出現崩壞,致使「腸漏症」上身,身體組織會產生「發炎現象」,進而導致腫脹、抽筋、疲累、食物敏感、腹瀉、關節疼痛、頭痛、過敏及乾癬、濕疹等症狀。

腸漏會造成體內發炎現象
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研發處協理劉婷婷博士表示,人體消化道內膜類似一張有著微小孔洞的篩網,僅容許特定小分子通過,攔阻不討喜的大分子穿越。但是當這張網出現損傷,腸壁的通透性不正常地增加,出現大破洞足以讓大分子通過,原本不應該穿越腸壁的物質滲透到組織裡面,這就是「腸漏現象」。

「腸漏現象」可能使得細菌、病毒、消化不完全的食物斷片或是有毒物質,經由腸道內側穿過受損的防護層進入血流;扮演糾察隊的免疫系統偵查到這些外來者,開始採取一連串行動,結果就是體內不同的組織產生「發炎現象」,導致例如腫脹、抽筋、疲累、食物敏感、腹瀉、關節疼痛、頭痛、過敏及乾癬、濕疹等症狀。
腸壁的通透性不正常地增加時,未被消化完全的蛋白質或脂肪透過腸壁進入血液,除了脹氣與消化問題之外,「腸漏現象」不僅造成防護層的孔洞化以及對於物質的篩選能力降低,也會影響腸道對於營養素吸收的正常功能,營養不良可能就是小腸絨毛受到破壞所造成的結果。

什麼是造成腸漏症的原因?
引起腸壁通透性增加的原因,目前雖尚未有確切的定論,但是飲食、慢性壓力、藥物、腸道菌態失衡,都可能是幫兇。劉婷婷博士指出,含有大量精製醣類的食物,會促進某些與腸漏有關的酵母菌株過度生長,麥類中的麩質與加工食品中的防腐劑及化學物,都會傷害腸壁的防護層。

慢性壓力會削弱身體的免疫能力,進而無法對抗入侵的細菌及病毒。某些藥物也會損害防護層,其他如抗生素的使用,不分敵我地將好的菌種一併殲滅,更會導致菌相失衡。至於酒精的過度攝取、寄生蟲感染、放射線或化療等,都會是造成腸壁受損的危險因子。
要如何治療「腸漏」呢?劉婷婷博士說,沒有神奇處方。但是有幾件事情可以減輕發炎並修復腸道的防護障蔽:
1.去除上述可能導致「腸漏」的壞因子。
2.採用「抗發炎飲食」,減少精製醣類、乳製品、麩質、酒精與人工甘味劑的攝取。食用魚類和堅果,獲取其中可以抗發炎的必須脂肪酸,佐以綠葉蔬菜;多攝取可以幫助好菌生長的高纖維與發酵食物。
3.攝取豐富的益生菌,重新調整腸道的菌相,以修復防護層。
4.補充合宜的植化素,譬如洋蔥富含的槲黃素,就對於修復並堅固小腸細胞間隙有幫助。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毋須盲目戒口


小朋友要盲目戒口的問題同樣常見,當中又以戒飲牛奶為主。今年中韓錦倫向近150名濕疹兒童進行調查,發現病情較嚴重的個案,較少飲用牛奶;病情較輕微的病童,則沒有特別戒飲牛奶。飲牛奶也不會令病情惡化,「好多父母係又戒,唔係又戒」。

中大兒科學系教授錦倫示,西醫有時候確會要求病人戒口,但會先確定過敏理由。以鮮奶為例,部份嬰兒免疫系統發展未健全,起初飲奶會反應過敏;但隨年紀增長,免疫力加強,對牛奶不再敏感,毋須再敬而遠之。相反,有孩子先天有乳糖不耐症,體內缺乏乳糖分解酵素,結果每次飲奶都會腹瀉。這種情況是基因所致,需轉飲不含乳糖的配方奶或豆奶。


烏龍茶或改善濕疹

家長應如何分辨孩子是否對牛奶過敏?韓建議,家長可讓孩子少量試飲牛奶,如肚瀉症狀消失,便可繼續飲用;如症狀持續,便有機會是無法分解乳糖,需徵詢醫生意見,以免妨礙孩子吸收營養。
牛奶不應亂戒,其他飲品又如何?韓檢視不同相關飲品對健康的影響,曾有日本研究發現,多飲烏龍茶能改善濕疹。
由於該日本研究的參與人數有限,他正計劃在本港再進行類似研究,冀能找出箇中奧秘。汽水和咖啡等飲品,兒童固然可免則免;樽裝果汁也會添加糖份,不應過量飲用。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因濕疹遭霸凌 英國「蛇皮女孩」成自信選美皇后


  英國23歲舞蹈教師雪莉(Shelley-Marie Sumner)因天生濕疹問題,被同學戲稱為「蛇皮女孩」,後來在男友的鼓勵下勇敢追求夢想,最後成為美麗的選美皇后。
學生時代的雪莉,因為嚴重的濕疹使得皮膚上總是長滿紅斑,而遭到同學惡意的嘲笑,為了遮掩過敏,就連在夏天她也常穿著長袖衣物,她說自己當時因為沒有自信,使得朋友很少、在最低潮的時候還常會有自殘的想法。

  所幸,脫離青春期後,過敏的症狀開始有所減緩,後來遇到現任男友狄恩(Dean Williams)。狄恩並不介意雪莉的皮膚問題,還反而常常鼓勵她要對自己有信心,最後甚至說服她參加選美比賽。

  找回自信的雪莉,果然克服心理障礙及肌膚問題,順利當選英國黑鄉小姐。回想當時被霸凌的經驗,她表示,「這真的嚴重打擊了我的信心,當時的我作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會進入選美,更別說是贏的勇氣,但我終於證明我再也不會受那些惡毒的話影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