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膚老了,你可以肉眼直擊,于是費盡功夫專攻保養。但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比如說人體內最大的免疫係統——腸道,你看不見它的衰老,卻是後患無窮。單就維護腸道健康的頭牌成分益生菌,你究竟了解多少?
看看你的腸子究竟有多老?
腸道是人體最先衰老的器官,它的年輕決定了你整個人的年輕狀態。經調查研究發現:腸道不健康人群的比例已佔到70%以上,中國人尤其嚴重。近年來,20歲左右的年輕人腸道年齡呈明顯老化趨勢,而女孩子的情況尤其令人擔憂,有些人如按她腸道年齡推斷,稱其60歲都不為過。現在已經有醫院推出檢測腸道年齡的項目,你也可以通過檢查自己的便便來自測腸道健康狀況。
形狀:正常的便便形狀應該呈香蕉狀或膏狀,顆粒狀、硬塊狀、泥狀和水狀的便便都在提醒你腸道出了問題。
味道:便便的味道如同生化武器,那是因為蛋白質、脂肪太多,腸道裏面的有害菌增加,導致臭味。
哪些人最需要補充益生菌?
人體內70%的免疫細胞都在結腸內,而益生菌主要生活在結腸裏面。我們現在經常會吃外餐,不吃早餐、吃飯又不定點,還有經常出差的人,特別是那種一去外地就便秘,那也是因為腸道面對不同菌種的變化,包括環境變化,都會令益生菌急劇減少;剛做完手術免疫功能低下,包括被輻射的人,癌症患者做化療,多補充益生菌,好的免疫細胞可以長一點回來;吃飯又快又急,口腔內沒有來得及消化,也會消耗你體內的益生菌數量。
拯救免疫力,沒它不行!
它可以阻止身體免疫細胞失控
我們身體內有一種細胞叫“調節T細胞”,它類似于指揮部,指揮免疫細胞去前線打仗,仗打完後就會發布指令說:我們回來吧。但如果它的數量不夠,那就會導致免疫細胞殺紅了眼,會繼續攻擊身體內好的組織,讓發炎的症狀一直好不了。慢性疾病,例如發炎,就是免疫細胞失去理智了,當給這部分人補充益生菌補了幾個月之後,炎症會減輕,由于免疫力低下而導致的疾病,如果補充益生菌效果會非常好。
過敏性體質的救星
補充益生菌可以拯救敏感性體質,因為體內的免疫應答細胞功能太低下,錯把好的東西當成壞的東西,辨認不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所以導致過敏的症狀。補充益生菌的話,免疫細胞的數量會增加,從而提升免疫功能,過敏也就改善了。
幫助合成維生素
益生菌可以合成維生素,比如維生素B族、葉酸,還有助于提高人體對于礦物質的吸收。
對婦科炎症也有效哦
婦科炎症補充益生菌也特別有效,黏膜組織的健康跟益生菌最相關。連續補充一至兩個月,就會有用。而抗生素會殺滅我們好的益生菌,會使身體變得更加敏感,甚至引發哮喘。
TIPS
酵素可以促進益生菌的發酵
酶是細胞賴以生存的基礎。細胞新陳代謝包括的所有化學反應幾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進行的。酵素是一種酶,在腸道裏促進消化,酵母裏面含有酵素,產生一種菌,含有大量酵素的活菌,活性很強,但打開就要喝掉。它解決的問題是有針對性的,促進新陳代謝反應更好地進行,相當于人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的一個催化劑,促使消化增加。酶缺少,新陳代謝就會比較慢,補充酵素會使益生菌的數量增加。單純改善便秘的話,酵素更快。酵素可以促進益生菌的發酵,讓益生菌的數量變多。
促進排泄,這些不可取
最常見的番瀉葉是引起腸道的過激蠕動,導致腸道失去它正常的功能,腸道本身的功能已經沒有了。只要瀉就是不好的。
補充益生菌,喝個酸奶就足夠?
首先,在超市裏買的酸奶,因其便宜的價格,很難做到保護益生菌存活的包埋技術,不說儲存的溫度環境等問題,單就在它運輸的過程中,很多益生菌就已經死掉了,再等我們買到家塞進冰箱之前,更是被毀滅得所剩無幾。而且靠酸奶補充益生菌的效率很慢,只能說將它作為健康人士補充益生菌的一種途徑會更有用。
益生菌的3種補充方式
1.專門的益生菌補充劑,是由科學家在實驗室裏培育的,也是目前最有效的益生菌補給方式,但價格就稍微貴一些。
2.補充食物:納豆、豆腐乳、泡菜、酸奶、奶酪,只要發酵的食物,都可以很好地補充益生菌。
3.益菌因子:有害菌喜歡的東西都是你愛吃的東西,好菌卻喜歡吃素,像個道士一樣,愛吃些寡淡的,雖然不能滿足味蕾的需求,但人要有延遲滿足的能力不是嘛!還有就是各種可以抗氧化的食物,例如含多酚的食物基本都是抗氧化的尖兵,蔬菜、水果、紅酒、茶是好選擇,再者粗糧中也含有很多益生菌。
益生菌真的很嬌氣
1.在日本,單層包埋技術,價格都比較貴,它可使益生菌的吸收率達到60%,而雙包埋技術則能達到90%,它在益生菌外面包裹了兩層東西,一層是大豆蛋白,一層是植物纖維,為的是防止胃酸和膽鹼將益生菌殺死。原來使用的腸溶性膠囊技術到小腸裏面要6個小時才釋放,現在已經被摒棄了。
2.最好是凍幹粉的狀態,需要水衝,益生菌才可以醒過來,而且最好含有乳鐵蛋白、膳食纖維,它可以幫益生菌去開道、清理環境。
是否補充得越多就越好?
其實吃太多並沒有什麼用,雖然不會給身體造成什麼副作用,成人一天補充100億益生菌就夠了,有身體問題的人一天大概需要補充300億左右。(完)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j.xinhuanet.com/2012-12/11/c_1139896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