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對症降溫補水防中暑

【明報專訊】●熱痙攣(又稱熱抽筋)
徵狀﹕小腿抽筋、肚痛
成因﹕
在炎熱環境中活動,即使補充足夠水分,但因大量排汗令體內電解質失衡,鈉質不足使肌肉抽筋,常見於小腿和腹部肌肉抽筋疼痛
高危群﹕運動員、戶外勞動工作者

處理方法﹕
休息,飲用運動飲品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稍後可透過伸展運動紓緩肌肉疼痛

●熱衰竭
徵狀﹕
多汗、皮膚濕冷、面色蒼白、心跳加快、全身乏力、惡心、頭暈、短暫休克,但意識仍清醒

成因﹕
身體散熱時,皮膚表面血管擴張,大量血液流至表皮幫助散熱,令身體其他器官供血不足,血壓下降,導致休克

高危群﹕
經常身處冷氣間的人士,身體一下子不能適應酷熱環境

處理方法﹕
找陰涼處讓患者坐下或躺下休息,稍微抬起雙腳;如患者清醒,補充淡鹽水及電解質飲料


●熱中暑
˙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
徵狀﹕

皮膚乾燥無汗、發紅發熱、體溫超過40.5℃、頭暈、頭痛、呼吸急促、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成因﹕

身處高溫、通風差、濕度高、沒遮蔭等環境,例如﹕車廂、板間房等,大腦的散熱系統受破壞,喪失排汗散熱功能,熱力積聚體內令體溫上升,如不及時急救,可導致死亡
高危群﹕

身處翳焗環境的人、散熱系統較差的人,例如﹕幼兒、長者、傷風感冒病人、皮膚病病人;排尿頻密的人,例如﹕糖尿病、腎病和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人;正服用會抑制排汗的藥物,如﹕利尿劑、精神科藥物的病人

˙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
徵狀﹕
大量出汗、體溫超過40.5℃、頭暈、頭痛、呼吸急促、神志不清、昏迷

成因﹕
長時間在高溫和潮濕環境進行消耗體力運動或工作,體溫調節機能出現障礙,無法散發過量的熱力而導致體溫上升,如不及時急救,可導致死亡

高危群﹕正進行野外訓練、參加競賽的人士

處理方法﹕
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處,幫患者以水擦拭身體、搧涼,甚至用水喉冲身,冰敷頸部、腋下和腹股溝等接近大動脈的位置,有助降溫;如患者清醒,補充電解質飲料,並盡快安排送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