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十大過敏原食物

說到過敏,現在出生的寶寶,要找到一個不會過敏的,實在很難,大部份都會對一種東西過敏,但造成過敏的原因是什麼吃?或則說過敏的來源是跟食物有關呢?每個人過敏的原因和食物都不盡相同,若要準確的知道自己或寶寶到底對什麼食物或原因而過敏,最好可以去做個食物過敏原檢測哦。我自己本身也是對塵蹣過敏的體質(就是所謂的鼻子過敏拉),以前只要打掃就一定會打噴涕,難過死了,所以往後要打掃就要帶口罩哦。

根據統計指出:國內主要十大過敏原食物為:
  1. 牛奶
  2. 蛋白
  3. 蛋黃
  4. 起司
  5. 花生
  6. 酵母
  7. 花豆
  8. 麥膠蛋白
  9. 牡蠣
  10. 海帶
皆屬於日常生活常見的食物,同時也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營養來源,因此常讓人不知不覺中吃進過敏原!

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酸奶和酸奶飲料和益生菌

都打著酸奶的旗號。不僅酸奶的品種琳琅滿目,而且酸奶飲料也層出不窮,你很有可能把不是酸奶的酸奶買回了家。我就發現很多孩子的家長到超市買酸奶,其實是為了孩子好,結果買回家的全是飲料,很多商家在包裝上把飲料兩個字寫的很小,讓消費者很難發現。酸奶是由優質的牛奶經過乳酸菌發酵而成的,本質上屬於牛奶的範疇;而酸奶飲料,隻是飲料的一種,不再是牛奶。二者的營養成分含量差別很大,酸奶飲料的營養隻有酸奶的1/3左右。按照乳品行業的規定,100克的酸奶要求蛋白質的含量2.9克,而酸奶飲料的蛋白質含量卻隻有1克左右。酸奶飲料可以作為消暑、解渴的飲品,它在解渴的同時還有一定的營養價值,但是絕不能代替牛奶和酸奶。

一、酸奶飲料不是酸奶
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張嘉芷教授說,酸奶和酸奶飲料的營養價值差別還真不小。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麵:
酸奶不等於乳酸飲料
1
、酸奶飲料營養過低
張教授明確表示:酸奶是由優質的牛奶經過乳酸菌發酵而成的,本質上屬於牛奶的範疇,而酸奶飲料,也就是乳酸飲料隻是飲料的一種,而不再是牛奶。所以,二者的營養成分含量差別很大,酸奶飲料的營養隻有酸奶的1/3

酸奶保存了鮮奶中所有的營養素。在牛奶發酵的過程中,乳酸菌分解了牛奶中的蛋白質和乳糖,這樣不但特別易於牛奶的消化吸收,而且還能有效地抑製腸道內的細菌繁殖,有助於兒童大腦和神經係統的發育。此外,酸奶中的膽堿含量高,還能起到降低膽固醇的作用。

與酸奶相比,酸奶飲料的營養成分則遠遠不及。按照乳品行業的規定,100克的酸奶要求蛋白質的含量2.9克,而酸奶飲料的蛋白質含量卻隻有1 克左右。另外,由於酸奶飲料裏加了水和果汁,所以口味上也沒有酸奶純,尤其是奶味不夠。

2、乳酸菌含量差距大
除了對人體有益的營養成分,酸奶飲料和酸奶在主要成分的含量上也有明顯差距。張教授介紹說,活性乳酸菌不但是酸奶不同於普通牛奶的核心成分,也是酸奶區別於酸奶飲料的主要成分,它負責分解出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具有促進營養的吸收、調節胃腸道功能等多種保健的功效,而且它的含量還直接決定了酸奶品質的優劣。

但是,一般的酸奶飲料卻隻含有乳酸,而不含有這種能發酵的活性乳酸菌。雖然少數酸奶飲料中也含有活性乳酸菌,但含量卻非常少。
此外,酸奶和酸奶飲料要求的保存條件也不一樣。由於要保持乳酸菌的活性,酸奶就需要保存在2-8攝氏度左右的低溫環境中,而且保存時間通常在1 個月以內。但酸奶飲料中的乳酸菌很少,甚至沒有,所以保質期會比較長,保存條件也沒那麼嚴格,在室溫下就能保存


來源: http://wep.idv.tw/fashionh/116283.html

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過敏原--蟑螂

蟑螂是第二大過敏原,僅次於塵螨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則在門診調查中發現,有過敏體質者對蟑螂的過敏比率達48%,已經出現過敏症狀的人若再接觸到蟑螂,則再度出現過敏症狀的比率高達59.7%。若再細分,則對美國蟑螂〈即大型、會飛的蟑螂〉過敏的比率為33.3%,對德國蟑螂〈即小型蟑螂,不會飛〉過敏的比率為35.4%,對兩者都會出現過敏反應者亦高達22.2%。由此數據來看,至少對一種蟑螂過敏的比率高達68.7%,也就是說每兩個過敏體質者,即有一人對蟑螂有過敏反應,已經有過敏症狀者,出現過敏反應的程度更高。可見「蟑螂」已成為引發過敏疾病的第二大過敏原,僅次於塵螨對人體的危害。

   
一般而言,人體主要是對蟑螂排泄物過敏,因此治標之道就是「徹底清除蟑螂排泄物」,務必落實家中徹底清潔及食物密封保存的工作;也就是說家中要經常打掃,而且連櫥櫃角落等隱密處也要清理乾淨〈這些地方最容易積留蟑螂屎〉,食物不管是否已經打開過,一定要密封保存,做到「讓蟑螂沒有東西可吃」的程度才算成功。

必須留意的是,有些殺蟑餌劑做的跟小餅乾一樣,如果家中有幼兒,最好不要放在伸手可及之處,以免誤食。當然適度使用滅蟑用品還是有必要的,但要慎選。譬如有些噴劑的刺激氣體及藥劑煙霧反而易造成過敏兒不適,此時不妨採用污染性較低、安全性較高的餌劑。至於哪一種最有效,可能還要多方嘗試才知道;再說,不同的藥劑對美國大蟑螂和德國小蟑螂的效用也不一樣,最好是先選擇一兩種,每隔一段時間變換一下,效果可能比較好。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過敏原-塵螨

台北九成以上的過敏病人為塵螨引起的,研究顯示,塵螨除了會引起皮膚發炎及呼吸道狹窄等過敏症狀之外,也會使體內細胞產生變化。如將塵螨萃取物和氣喘病人的淋巴球一起培養,就可發現這些細胞會製造很多具有過敏特性的發炎介質,及細胞間白素5IL-5〉,而引發過敏反應。所以說治療過敏疾病的第一守則,就是找出過敏原,其中,還是以斷絕「塵螨」的感染最為重要。


     而塵螨分為兩科:塵螨科和粉螨科,而塵螨科又分為歐洲室塵螨、美洲室塵螨兩個種;粉螨科的代表為熱帶無爪螨。

     至於塵螨的分布與高度間的關係,一般歐洲室塵螨均習慣在低海拔地區活動,海拔越低數量越多。研究者在台灣的採樣地區,海拔大都在0~500公尺之間,其種類與數量分別是:歐洲室塵螨最多,美洲室塵螨次之,熱帶無爪螨最少。

     居家環境內的塵螨數量與其所居住的建築物關係甚大,尤其是屋齡。平均屋齡27年的建築物,其所孳生的塵螨數,比平均屋齡14年的建築物多五倍。再就台灣的居家環境與「螨相〈即螨的存在情況〉」作調查,發現家具使用的愈多、屋齡愈長,塵螨的數量愈多,可見塵螨的數量多寡與屋齡呈正相關。

     塵螨是引發過敏性疾病的最主要過敏原,而塵螨的存在與數量又與人的活動場所呈正相關;因此以物理方法來降低塵螨密度,對人類的生活環境與身體所造成的傷害、副作用都最低。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週勤快地換洗寢具,例如枕頭套、被單、床罩等,並盡量使用吸塵氣吸床墊、地毯、沙發等處,棉被套也要經常清洗、曬太陽,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塵螨數量或予以消除。

    在清洗床罩、床單、被單、枕頭套時,建議添加幾滴檜木、檀木或尤加利樹精油,以加強殺菌效果;洗畢後,必須以攝氏65度以上的高溫烘乾,或是在太陽下曝曬二、三小時,才能夠將塵螨殺死,防止塵螨孳生。

     此外,還要妥善利用冷氣機、除濕機,以控制環境中的溫溼度,保持通風乾燥;不要飼養寵物,也盡量避免使用富含纖維的床墊、地毯、榻榻米及裝潢的材質,以形成一個不適合塵螨生長的環境,才是最佳的防螨之道。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體內的叛變---過敏性疾病 ‧益生菌篇

什麼叫做益生菌?其實就是長久以來與人類共生的腸內細菌,這些細菌不會使人生病,反而能帶給人類許多的益處。根據科學研究報告指出這些益處包括能夠幫助營養吸收(維他命B, 鈣、鎂、鋅、銅、鐵等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夠平衡腸內菌相,改善腹瀉;幫助代謝乳糖,改善乳糖不耐症;改善便秘;可以減少膽汁轉化成致癌物質;增強免疫力。目前只有一些菌種可以被確認為益生菌,包括乳酸菌、雙歧桿菌及少數的鏈球菌(如附表)。不同的菌種對人體會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嗜熱鏈球菌(S. thermophilus)以及保加利亞乳酸菌(L. bulgaricus)對乳糖不耐症的改善效果較好,乳酪乳酸菌(L. casei)以及雙歧分支桿菌(B. bifidum)對於腹瀉效果佳。這是因為每一種細菌就像人一樣,也有不同的個性。
  
大家的刻板印象總以為所有的藥物或是治療都會產生副作用,像是類固醇這類化學藥物長期使用會造成內分泌系統的紊亂,產生月亮臉、犀牛肩等典型的臨床表徵。但是細菌療法和一般的化學藥物很不相同,這種生物性的療法十分安全,堪稱是沒有傷害的藥物。因為益生菌會在腸道中發揮它調整免疫系統的功效,並不需要進入血液中。也不會像化學藥物一樣要經過肝腎代謝,所以不傷肝腎。曾經有位媽媽匆忙拉著5歲大的小孩到我診間,說她的小孩把乳酸菌膠囊當糖果吃,一次吃下了一個月份60顆膠囊,她很緊張的問我:「要不要洗胃?還是洗腎?」我笑著說:「不用,益生菌很安全,不傷肝也不傷腎,唯一只會傷害你的新台幣。」媽媽終於露出放心的笑容。

益生菌吃的再多也是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完全不影響身體健康。相反的如果長期使用,不僅過敏症狀會緩解,腸胃道也會更健康,不容易便秘或腹瀉。由於腸胃道的壞菌少了,腸子裡面的毒素也會減少,所以也會減少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對我個人來說它最大的好處是我的免疫力變好了,因為在我還沒有吃益生菌之前,每年總會被病人傳染兩次重感冒。但是我吃益生菌這五年來,倒是再也沒有發生過重感冒。益生菌可以說是醫生養生的獨門秘方。

大家必須注意益生菌必需通過耐胃酸膽炎的試驗,才能活跳跳的抵達腸胃道,也要能粘黏、定殖在腸道中,才不會隨著糞便排出。這樣的益生菌才有可能在人體腸到中複製繁殖,成為優勢菌種,而對人體健康有所幫助。

來源: tw.myblog.yahoo.com/drskintw/article?mid=-2&next=633&l=a&fid=15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體內的叛變---過敏性疾病 (三)

世界各國的學者專家為了解決這個困境,無不絞盡腦汁,研發各種新藥,例如更強的消炎藥或是單株抗體等。然而這些方法同樣是治標不治本。由於我是微生物免疫學博士,根據我的知識,我認為要治療過敏性疾病,必須去刺激紊亂的免疫系統再次發育成熟,才是根本解決之道,而最好的工具就是細菌。所以在5年前我開始大力推廣吃細菌治療過敏的觀念,我把它叫做細菌療法。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一個醫師鼓勵大家吃細菌。但是大家可得耐心把話聽完,別急著自己去亂吃細菌,並不是什麼細菌都可以吃,細菌也有分好壞。病源菌像是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也就是俗稱的壞菌,這些細菌本身或所分泌的毒素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雖然它們也會刺激免疫系統,但是應該沒有人能夠忍受它所引起的發熱、嘔吐、腹瀉等副作用。所以細菌療法當然要吃對身體沒有傷害的益生菌。


細菌療法當然要吃對身體沒有傷害的益生菌。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體內的叛變---過敏性疾病 (二)

除了衛生假說之外,居住環境的改變也是過敏性疾病盛行的重要原因。台灣氣候酷熱潮濕,夏天大部分的人都得躲在有空調的密閉空間中,而高溫多濕的環境正是最容易滋生塵螨、黴菌,而塵螨、黴菌也是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大約70%過敏患者都是因為塵螨所引起的。尤其是現在的房子流行套房,把浴室放在房間裡面,使房間的濕度增加,更是塵螨滋生的根源。有時候為了研究我會到病人家中採樣,我都勸他們房間裡的浴室不要用,把溼度保持在50%以下,氣喘病就會好了,病人還笑稱醫生也會看風水喔!其實這只是生物學的常識。其他還有因為人口密集所衍生的環境衛生問題,像是蟑螂,也是重要的過敏原。如果我們長時間待在密不通風的環境中,等於是與過敏原朝夕相處,常常刺激Th2免疫路徑,想要不過敏都難。

 
治療過敏第一件事就是遠離過敏原,身為過敏科醫師的我每天總要說上百次,家中要常常保持乾燥通風,最好是家徒四壁、一塵不染。但是對大多數的病人來說都很難做到。而過去治療過敏性疾病都是用化學藥物,像是抗組織胺或是類固醇,這類的藥物其實是抑制發炎反應,控制過敏症狀,並沒有根本解決免疫系統的問題,所以病人有吃藥症狀就會緩解,一停藥症狀就又出現了。因此過敏科醫師最怕聽到病人問:「我的病什麼時候會好?什麼時候可以停藥?」真是會讓人啞口無言。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體內的叛變---過敏性疾病 (一)

過敏性疾病是個千變萬化的偽裝大師,有時弄得你眼睛又紅又癢;有時讓你鼻水不止,噴嚏連連;有時是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有時又會讓你咳得喘不過氣來。這些毛病看起來都不一樣,有些像是眼科的問題,有些又像皮膚科的問題,病人常常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哪裡出了毛病,該看哪一科。其實這些問題都是免疫系統的紊亂。過敏性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以及過敏性氣喘,是過敏風濕免疫科醫師管轄的範疇。

 
生活在充滿病源性微生物的環境中,免疫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防線,患有免疫不全的人必須要居住在無菌的環境中,否則很快就會喪命。免疫系統可以分辨敵我,攻擊有害的物質,而對於無害物質則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一套機制使人類能夠生存在地球上十幾萬年。然而免疫系統也不是絕對的精密,有時也會出錯,當免疫系統對於一些無害的物質開始進行無謂的戰爭,人體成了戰場,硝煙四起,自然也會在各種器官上產生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過敏性疾病。

過敏性疾病是一種文明病,越是文明發達的國家,這類的疾病盛行率就越高。根據流行病的統計,過敏性疾病盛行率最高的國家分別是英國、澳洲、加拿大、巴西、美國、德國、法國這些北美洲與西歐國家。這是因為不論是生活環境或是飲食習慣,這些高度工業化的國家都發生了急劇的改變。

為什麼這些國家的過敏性疾病越來越嚴重?目前最廣為接受的過敏性疾病發生理論是衛生假說,也就是說公共衛生越好的國家,感染性疾病越來越少,導致人們的免疫系統紊亂,對於過敏原過度反應,而產生臨床上的過敏症狀。在門診中其實也能夠觀察到這種現象,我是個小兒過敏科的臨床醫師,我的門診中通常都是乾乾淨淨的小孩,越乾淨的小孩比較少得到微生物感染,免疫系統沒有得到應有的刺激,因此無法發展完全,就容易造成功能上的混亂。道理很簡單,就像是一支從不演習的軍隊,可能看到黑影就亂開槍,自亂陣腳。過敏性患者的免疫系統就像是這種缺乏訓練的軍隊,最後造成體內叛變,在某些器官中形成慢性發炎反應。

人體的免疫系統在出生後仍然在持續的發育與成熟。健康人的免疫系統有兩種路徑,Th1Th2的免疫路徑,這兩種免疫路徑必須平衡發展(如附圖)。如果Th2的免疫路徑太活躍,就會過敏。當嬰兒剛出生時,他的免疫系統是偏向Th2的免疫路徑,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微生物的感染,才會慢慢發展出Th1的免疫路徑。如果在小朋友發育的過程中,沒有發展出Th1免疫路徑,就會過敏。我們生活在文明社會的小朋友,父母很注重衛生,很少吃到細菌,根據統計現在我們吃到的微生物,是祖父那一代的六千分之一。小朋友在重重保護下,沒有微生物的刺激,免疫系統無法完整發育,所以大部分的小孩還是以Th2免疫路徑為主,當然很容易過敏。老一輩的人說「垃圾吃、垃圾肥」,似乎也有道理,以前小孩子滿地亂爬,反而很少過敏。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懷孕期間的過敏問題

(作者:許清祥博士)
主要可分為以下兩方面

1.
懷孕使得過敏變的更嚴重
由於婦女在懷孕期間,免疫系統會產生變化,根據統計,有1/3的婦女在懷孕期間,過敏情況會加重,甚至從來不曾發生過過敏現象的人,會在懷孕期間發生第一次的過敏現象。
再加上懷孕前16周,必須避免任何的藥物治療,使得有過敏症的孕婦之病情較難控制。

2.
誘發胎兒形成過敏體質
在母親的體內,寶寶會透過母體的血液接觸到過敏原,如果"長期"接觸到"大量"的過敏原,容易誘發寶寶的過敏體質。
母體會由腸胃道與呼吸道攝入過敏原,同時透過血液傳給胎兒,因此,有過敏體質的媽媽必須先知道自己的過敏原,對於食物過敏原,應該避免食用。
遠離三大類易導致過敏的因子

1.
食物類:一般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包括:牛奶、乳酪、蛋、帶殼海鮮、堅果類、花生、柑橘及漿果類。
2.
酒類
3.
其他類:懷孕後的第7週開始,應避免接觸空氣中的致病因素(包括塵蹣、花粉、黴菌、寵物毛屑與二手煙)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過敏人口越來越多

台灣有30%的過敏人口

過敏氣喘權威、台大醫學院前小兒科教授謝貴雄,曾在台北做過四次大規模的學齡兒童氣喘盛行率調查,結果發現大台北地區學童的氣喘病發生率,1974年為1.3%,隨後即逐年向上攀升,十年後〈1985年〉已經高達5.08%,再過不到十年〈1994年〉,竟然超過總人口的十分之ㄧ〈10.9%〉〉總計二十年間增加超過八倍,其他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成人氣喘病〉也有類似的現象。

作者接著分別於19962001年在南部作過1024名國小學童的氣喘盛行率調查,結果亦發現,1996年的氣喘病發生率為2.8%,到2001年以躍升為10%,五年間增加了3.6倍之多。


令人擔憂的不僅罹患率升高而已,因此而過世者也有增加的趨勢。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民國90年因氣喘病與慢性支氣管炎而過世者有1589人,死亡率居全國第十一位。平均每十萬人口就有7.11人死亡,較民國76年的6.3人及民國86年的5.9人為高。以老年人口的死亡率而言,民國90年因氣喘病與慢性支氣管炎而過世者有1318人,佔此病總死亡人數的82%,死亡率高居全國第十名。亦即平均每十萬人口就有67.68人死亡。

這重情況不台灣如此,美國近十年來的調查也發現,該國人民的氣喘病罹患率、死亡率及因此增加的醫療費用也有倍增現象。以1994年為例,當年因氣喘病所花的費用如下:住院八億七千二百萬美元,門診三億四千萬美元,藥費二億三千五百萬美元,急診費一億八千二百萬美元,其他間接費用二億一千四百萬美元,總計氣喘病一年的醫療費用支出高達十八億四百萬美元。顯示氣喘病在美國的嚴重性。

資料來源:過敏捕手 & http://tw.myblog.yahoo.com/dr-hsu/article?mid=21&prev=27&next=11&l=f&fid=8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兒童氣喘和成人氣喘有何關係

多數研究證實,大部分中重程度的兒童氣喘會持續到成人期。其中關鍵在氣管收縮調節的改變及呼吸道結構的變化持續存在,所以早期治療氣喘和其他引起氣管阻塞的問題,都以避免發展為成人期的慢性氣管狹窄或變形為主要考量。

根據澳洲墨爾本的兒童氣喘研究發現,25~50%氣喘兒在35歲時仍有平凡且持續的氣喘發作,嚴重的氣喘兒則高達75%。比利時及加拿大的研究也都有相近的研究數據。可見兒童期中重程度氣喘的病人,到成人期仍有很高的機率會持續氣喘,尤其是16歲前曾發生呼吸道問題的病人機率更高,值得注意。

造成兒童氣喘持續到成人的原因,包括異位性〈過敏性〉體質、肺功能及氣管過度反應性等因素。若兒童期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或異位性濕疹的病人,在成人期持續存在氣喘的機會也會明顯增加。

肺功能則是決定兒童氣喘預後最重要的因素。出生一個月內肺功能不佳,在二、三歲時發生喘嗚性氣喘疾病的機會大增。過去的研究顯示,十歲時肺功能的高低可決定日後肺功能的高低,因為不管十歲時肺功能高或低,之後肺功能皆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所以十歲時若肺功能低,則可預測成人後持續發生氣喘的機會大增。

在兒童期,若氣管對組織胺成高度反應的話,則日後成人期發生持續喘嗚的機會也會增加。


此外,在兒童早期有反覆地呼吸道阻塞〈尤其在呼吸道感染時發作〉,且對外在過敏原沒有敏感反應的病人,在青春期有很高的機率會痊癒;不過最近的研究發現,這些在33歲後再復發的機率高於正常人的50%,而造成復發的二個重要因素就是異位性體質及吸菸。

總之,兒童期暫時性喘嗚的病人在青少年及成人期都會痊癒,但若有吸菸的習慣,則有很高的機會復發,甚至發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兒童晚期發作的喘嗚,在青少年期會持續存在,到成人期則大部分都會痊癒,但若屬過敏性體質的病人,則有較高的機率在成人期仍會有輕微持續型氣喘。

在兒童期有持續型氣喘的病人,在青春期仍有肺功能降低及喘嗚聲,且發炎反應持續存在,則成人期仍會有嚴重型的氣喘。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鼻炎與氣喘是過敏的兩大病變

過敏疾病的表現症狀很多,但一般人以鼻炎與氣喘為病變的兩大種類。臨床顯示,大部分的氣喘病人都同時患有鼻炎,也就是說兩種呼吸道疾病經常像孿生兄弟一樣存在。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大約60%80%的氣喘病患同時患有鼻炎;鼻炎患者則約30%40%出現氣喘症狀。可見其密切相關的程度。


一般而言,先天體質過敏的小孩往往一出生就常見異位性皮膚炎,超過三歲以後則出現過敏性鼻炎;大約在小學就學前後才氣喘病發作,但發病時間因人而異《偶人終其一生只出現一種過敏疾病,也有人三種過敏疾病先後出現或同時上門。

就目前而言,醫院裡患者最多的是呼吸道疾病。一般將咽喉以上的部位稱為「上呼吸道」,包括鼻腔與咽喉,一但鼻腔與咽喉發炎,往往就會出現鼻炎或慢性咽喉炎;而咽喉以下稱為「下呼吸道」,包括氣管、支氣管及肺泡等,常見的疾病是慢性支氣管炎、氣喘病及肺氣腫等慢性呼吸道阻塞性肺病。但不管是哪一種呼吸道疾病,幾乎都可以看到過敏性疾病的影子,可見其普遍的程度。

由於鼻腔與氣管存在著雙向關係,上、下游間的發炎變化可以互相傳導影響,兩者間存有共同的致病機轉,所以氣喘病人常合併有鼻炎,若要治療氣喘疾病,首先應注意是否合併有鼻炎,必須從鼻炎開始治療才易見功。

資料來源:過敏捕手 & http://tw.myblog.yahoo.com/dr-hsu/article?mid=10&prev=11&next=9&l=f&fid=8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治療過敏性鼻炎走出四大誤區

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甚至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咽喉疼痛、干癢……你是否又被耳鼻喉疾病所困擾呢?盛夏來臨,省內首家成立耳鼻喉特診中心的廣州軍區空後醫院,將與我們一同開闢耳鼻喉健康直通車,這趟列車將給讀者提供對疾病早防早治的機會,讓您免受鼻炎、咽炎在夏日帶來的煩惱。
   過敏性鼻炎患者,當身體免疫能力降低等不利因素髮生,就會出現鼻腔分泌排泄不暢,引發鼻粘膜水腫、充血,連續打噴嚏、流清水樣鼻涕,以及鼻塞、鼻癢、頭暈腦脹等癥狀。
  對過敏性鼻炎的發病,很多人並不重視,在認識和治療上出現了很多誤區。   
  誤區一:打噴嚏就是感冒
  過敏性鼻炎發病,一個明顯的癥狀就是連續打噴嚏,流鼻涕。很多人一見到這種癥狀,就以為是感冒了。認為吃點感冒藥、打點抗炎針就好了。結果,不但治不好,還誤了病情。
  感冒和過敏性鼻炎雖然都有打噴嚏,流鼻涕癥狀,但過敏性鼻炎留的是清水一樣的鼻涕,噴嚏也是經常連續打。而感冒打噴嚏、流鼻涕很少有連續性和清水徵候。
  另外:感冒經常伴有發熱、發燒癥狀,而過敏性鼻炎沒有這一癥狀。耳鼻喉科不治感冒;而過敏性鼻炎必須到耳鼻喉科治療。
  誤區二:治不治療都一樣
  很多人認為,過敏性鼻炎只在發病時給人帶來痛苦,過後,就會和正常人一樣,所以,治不治療都一樣,沒有必要花冤枉錢。另外,經常聽說,過敏性鼻炎是鼻腔疾病中的疑難雜症,無法治斷根,花錢再多也沒用,因此,治不治療沒有明顯意義。
  過敏性鼻炎治與不治大不一樣。過敏性鼻炎危害大,如果不治療,一遇環境,反復發作,首先會引起許多耳鼻喉科其它疾病,如鼻竇炎、鼻息肉、鼻腔囊腫、咽炎、睡眠暫停綜合征等、嚴重者還會引發過敏性哮喘;高血壓、冠心病,甚至中老年痴呆症等。
  誤區三:滴鼻水就能根治
  很多患者認為過敏性鼻炎用不着做手術,滴點鼻水就好了。結果,時間一長,不但沒有治好病,還因為使用滴鼻液時間過長,導致藥物性鼻炎發作。正是:舊病未除,新病又起,雪上加霜。
  過敏性鼻炎僅靠藥物治療,只能起到相對緩解作用,並不能真正達到治愈目的。只有在查清並遠離過敏原的基礎上,應用目前國際先進的美國傑西等離子神經阻斷微創技術,去除病灶,降低鼻腔副交感神經的敏感性,減少鼻內粘膜的過剩分泌,並加強體能鍛煉,才能收到從根本上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良好效果。
  誤區四:小毛病挺挺就好
  有人認為過敏性鼻炎是小毛病,挺一挺就好了。因此,得了過敏性鼻炎,不是積極地去專科醫院檢查治療,而是採取的態度,以為隨着時間推移,會過去。結果,不但不好,還會使病情加重,給治療帶來難度。
  專家特提醒大家:得了過敏性鼻炎,還是及時到專業的耳鼻喉中心去做有效治療,切莫走入認識誤區和治療誤區!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中外專家認為:歐米伽3脂肪酸對人腦健康有重要意義 (二)

全球EPADHA組織(GOED)的執行董事亞當‧伊斯梅爾在會上與大家分享了國外對于歐米伽3脂肪酸的先進研究成果和相關數據。還向與會專家介紹了國外對于歐米伽3脂肪酸在食品、保健品、藥品等相關行業的成功應用經驗。將深海魚油與傳統的健康食用油進行合理配比的深海魚油調和油,也在其推薦范圍之列,這開辟了在日常飲食中合理補充DHAEPA這兩種營養成分的新途徑,也給世界歐米伽3脂肪酸研究領域開辟了新的思路。

    益海嘉裏小包裝油總監周強表示:國際上對于歐米伽3脂肪酸的應用早已涉及多個領域,而我們雖然研發並且生產了金龍魚深海魚油調和油,但我們對歐米伽3脂肪酸的健康功能研究還要不斷加深。未來,我們將加強與中國營養學會的合作,通過與國內外專家的深入交流與溝通,在國內進行歐米伽3脂肪酸知識的普及與推廣,並潛心研究更多的產品,推動歐米伽3脂肪酸的中國時間。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中外專家認為:歐米伽3脂肪酸對人腦健康有重要意義 (一)

歐米伽3脂肪酸對于改善大腦的發育過程、預防和治療神經性和精神性等腦部疾病、延緩大腦的衰老進程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程義勇日前在北京舉行的“2011膳食脂肪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作上述表示。

    據介紹,歐米伽3脂肪酸是人體的必需脂肪酸,人類自身無法合成,只能依靠膳食補給。對維持人體能量平衡和腦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歐米伽3脂肪酸包括a亞麻酸ALA(十八碳三烯酸)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其中ALA幫助人體進行營養素的吸收,並增強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預防糖尿病的發生。DHA俗稱“腦黃金”,是神經係統細胞生長及維持的一種主要元素,也是大腦和視網膜的重要構成成分。人群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體內DHA含量相對高的人的心理承受力較強、智力發育指數也高。而EPA是魚油的主要成分,在疏導、清理心臟血管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幫助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促進體內飽和脂肪酸代謝,從而利于防止多種心血管疾病和炎症的發生,增強免疫力。

    “根據我國近年的調查數據進行的調研和分析顯示,目前中國成年人的人均每天DHA+EPA攝入量僅有37.6毫克,不到美國醫學研究院建議值的四分之一,屬于嚴重缺乏狀態。而另一方面,隨著日常飲食中的膽固醇、油脂攝入量大幅度上升,心血管疾病等一些富貴病開始成為困擾居民的主要健康問題之一。”程義勇在會上說。

    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蘇宜香在會上強調:“中國居民的歐米伽3的攝取量特別是DHAEPA嚴重不足,落後于很多國家,一方面是受飲食結構的影響,另一方面對歐米伽3對人體的健康作用特別是幫助大腦發育等方面認識明顯不足。除了孕婦和嬰幼兒之外,成年人和老年人也都應該注意歐米伽3脂肪酸的及時補充。保證日常歐米伽3脂肪酸的攝取量,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50多種疾病。雖然傳統食用油中含有ALA,但是據加拿大亞麻協會會刊的數據顯示,ALAEPA的轉化率為0.2%-8%,到DHA的轉化率大約只有0.05%。換言之,即使ALA的含量超過50%,成年人每天至少攝取812.5克食用油,才能滿足轉化所需。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日烹調食用油攝取量推薦不超過30克。所以DHAEPA攝取,需要依賴外來補充的做法。”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吃出好關節5迷思大厘清 (二)

Q4:吃香蕉易使關節炎症狀更嚴重,老人和關節炎患者要避免食用?
  錯。國內外沒有文獻證實民間流傳香蕉傷筋骨的說法,其實就連關節耗損比一般人嚴重的運動員也應該吃香蕉,除了補給高熱量又便於攜帶之外,香蕉更能提供豐富的鉀,有助於體內電解質平衡。

Q5:吃魚油能保護關節?
  對。魚油不僅能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對於保護關節也有功效,邱彥碩指出,關節老化就是關節被日益堆積的自由基攻擊,是一種身體發炎過程,而魚油富含Omega-3,當中的EPADHA對於抗發炎有良好功效,可緩解關節發炎症狀。

  不過要提醒的是,許多罹患關節炎的人合並其他慢性疾病,同時服用阿斯匹靈,例如心血管疾病、曾做過心導管、發生過血栓的病患,就不可攝取魚油或銀杏等具抗凝血功效的食物,他建議直接吃魚以降低過量風險。

Q6:補充鈣質對骨質疏松患者有幫助,但在保護關節方面則無益處?
  錯。補充鈣質雖然對於關節本身沒有直接的效果,但整體而言仍能保護關節。
  醫生指出,有些病人感覺疼痛不適來自於骨質疏松,這時給予鈣質和維生素D之後,關節不舒服的症狀也通常能減輕。從骨骼和肌肉結構整體分析:關節兩端連接著肌肉和肌腱,一旦這些部位的組織夠強韌,關節就能受到較好的保護,因此做任何動作時不易發生扭傷意外,而骨骼堅固也和肌力息息相關──骨密度高,才能承受強大的肌肉力量,因此攝取充足的鈣質以維持強健骨骼,可使肌肉有能力保護關節免於傷害。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吃出好關節5迷思大厘清 (一)

Q1:關節炎或關節經常酸痛的人不可吃豆類、海鮮、菇類等食物,以免疼痛加劇?
  錯。造成關節炎的原因眾多,如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其中只有因血液中的尿酸太高,形成結晶累積在關節而產生的痛風性關節炎,才須避免吃動物內臟、豆類、魚皮、菇類、筍子、啤酒等高普林食物,其他類型的關節炎則沒有這項禁忌。
  臨床觀察到,許多非痛風的關節炎病人經常有此誤解,更且他們的年紀較長、牙齒咀嚼功能差,不吃豆類的結果反而造成營養不足,關節就更難修復

Q2:保護關節應多攝取膠質,豬腳燉花生是好選擇?
  錯。膠原蛋白是關節的重要成分,但豬腳的膠質雖多,卻沒有研究證實能直接對關節有益。
  醫生指出,膠原蛋白不能被身體直接吸收,必須消化成胺基酸重新分解利用,再重組為蛋白質,因此無論攝取的是豬腳或一般瘦肉,在體內分解重組的過程都一樣,不需因豬腳含膠質高而認定對關節有特殊益處。
  吃豬腳補關節是傳統以形補形的概念,其所含膠原蛋白經過分解重組後,雖然或多或少可做為修補關節的原料,但是豬皮並非好的蛋白質來源,因為當中所含的必需胺基酸不完整,多余的胺基酸經過身體代謝產生含氮廢物,反而加重腎臟負擔,腎臟病人尤其要忌口。

Q3:年輕時應補充葡萄糖胺類保健食品,及早預防年老後出現退化性關節炎?
  錯。葡萄糖胺可刺激軟骨細胞產生膠原蛋白和蛋白多醣,有助於修護受損的軟骨組織,使軟骨吸收足夠的關節潤滑液,維持關節健康。通常人體可自行合成足夠的葡萄糖胺,但隨著人的老化,合成速度變慢、變少,因此影響細胞新陳代謝,關節便發炎、疼痛,市售保健食品就是期望補充外來葡萄糖胺以補不足。
  補充外在葡萄糖胺只對初期的退化性關節炎有效,且臨床研究顯示,僅三分之一的人能達到預期緩解作用,此外,葡萄糖胺沒有預防作用,因此就算年輕時攝取相關保健食品,也只是徒花冤枉錢。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3類食物益關節:抗發炎助修復 吃出好筋骨

擁有健康關節才能舒適自在地活動,但全球有超過3.5億人罹患關節炎,亞洲每4人當中就有1人深受其擾;在我國,關節問題更是導致殘障的首要疾病。
  從保健食品市場也能看出端倪,我們一年就要吃掉近8000萬顆號稱保健關節食品,相關產品甚至成為國外返鄉旅客孝敬銀發長輩的伴手禮,這些數字的背後,都隱含著人們對於吃出好關節的殷切企盼。但是,究竟吃什麼對關節最好?
  三類好食物保護關節
  1.抗發炎食物
 
  關節炎是身體發炎反應,由於前列腺素是引起組織發炎的元兇,因此抑制前列腺素是減輕關節發炎症狀的主要途徑。
  深海魚、魚油:富含Omega-3脂肪酸,可阻止前列腺素產生,最佳來源是鮭魚、鮪魚、鯖魚、鯡魚、大比目魚等深海魚類,建議一周吃魚34次,若吃魚油膠囊則一天攝取約6克。
  蔥、姜、蒜、辣椒:姜已證實可抑制介白素和前列腺素的合成,減少發炎反應,效果類似一般消炎止痛藥物,既可減少發炎反應、又不會有副作用;研究更指出,姜萃取物可以減輕關節疼痛,甚至減少止痛藥的服用。蔥、蒜、辣椒也有類似效果,正因如此,四川人嗜吃麻辣鍋去風寒,風寒指的就是風濕。
  柑橘類食物:富含類黃酮是最大特色,類黃酮素不但可加強關節內膠質的彈性,還能抑制關節發炎反應,更有捕捉自由基的功效。其他含類黃酮素食物包括櫻桃、李子、鳳梨、木瓜、九層塔、甜椒等。
  醫生提醒,柑橘類如柳丁、橘子、葡萄柚等水果,類黃酮素和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部位在“白絲”,最好一並吃下肚,他分享自己長年來的做法:用一支又薄又鋒利的水果刀,沿著柑橘類水果的外皮,削去薄薄一層,去除苦澀且多油的表皮,剩下的就如剝橘子一般,一瓣一瓣吃下肚。
2.抗氧化食物
  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可對抗自由基,減輕關節不適,主要包括:
  維生素A
  類胡蘿卜素:木瓜、南瓜、芒果、菠菜。
  維生素E:腰果、花生、葵花子、杏仁。
  維生素C:除了有抗氧化功效之外,還能做為膠原蛋白的輔酶,舉足輕重,來源食物有奇異果、葡萄柚、柳橙、芥蘭、青椒……等。
  硒:研究報告指出,補充病人缺乏的硒,可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硒的最佳來源有龍蝦、大蒜、洋蔥、全谷類。
3.有助於關節軟骨修復的食物
  膠原蛋白及葡萄糖胺以軟骨的構造來說,最重要的成分是膠原蛋白和葡萄糖胺。
  如果真的要從食物中補充膠原蛋白,白木耳比豬皮、雞爪好得多,因為動物來源的必需胺基酸不夠完整,且易攝取到多余油脂。而葡萄糖胺保健食品適用於初期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醫生指出,體重90公斤以下的人,每天要吃1500毫克,90公斤以上則須增加到每天2000毫克才有效。
  有機硫化物:硫是構成人體結構的重要礦物元素,包括皮膚、頭發、指甲、內臟和關節軟骨當中都含有豐富的硫化物。
  醫生指出,MSM(甲基硫醯基甲烷,有機硫化物的一種)可幫助軟骨基質的支撐,等同於彈性蛋白,並可強化韌帶細胞的強度、增加潤滑黏液的分泌量。十字花科如高麗菜、花椰菜、芥藍菜、蘿卜都含有豐富有機硫化物,大蒜、洋蔥、蛋黃也是好選擇。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皮膚容易過敏的三大主因

換季過敏。
  季節轉換帶來溫度環境的大變或是空氣中污染物的刺激讓皮膚一下子無法適宜,抵抗力差的皮膚在這時期就越容易發生過敏。皮膚會有紅腫、無名的發癢、甚至大面積的粉刺現象,這些都是過敏的不同表現。在季節轉換中更換護膚品是很必要的,而秋天到冬天則要替換上保濕功能更為有力的產品。
  
用錯護膚品的致敏。
  一般無外乎兩種狀況:新加入了某款護膚品而致使皮膚過敏,方法就是暫停使用這款產品;又或者使用的產品並未發生任何變化而皮膚就是過敏了,方法是暫停這些產品中功能最為復雜的一款(比如抗老、煥膚或是美白的單品)。
  
飲食過敏。
  隨著環境的不斷污染,飲食過敏的發生率越來越高。食物過敏和遺傳也有分不開的關係,父母一輩過敏的食物到了我們這一代,依然有高發的可能性。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種類極其繁多:海鮮、雞蛋、羊肉、刺激性香料,熱性水果等等。食物過敏用藥物治愈更為迅速,這可不是用護膚品涂涂抹抹可以康復回來的哦。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需用整合性的方式控制年長者的氣喘

根據發表於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2011年科學會議的研究,自我報告或篩檢確認之憂鬱症與年長者氣喘惡化及生活品質不佳有關。


密西根大學第二年住院醫師Jacqueline Ross表示,年長氣喘患者人數持續增加,我們確實應考量他們的特殊需求。她解釋,根據1秒內用力呼氣量和使用的藥物量這些客觀測量發現,其他研究發現生活品質與氣喘控制有關;這篇研究中,同時患有憂鬱症會影響生活品質。她表示,可能是年長者同時患有憂鬱症時比較會有主觀的抱怨。

這篇研究中,Ross醫師等人評估了7065歲以上(平均年紀73.2)之氣喘病患的生活品質,多數(77.1%)是女性,平均患有氣喘的期間為29年;生活品質測量包括過去12個月內的氣喘發作次數以及臨時需就醫次數、自我報告的憂鬱、身體質量指數、病患處理自己氣喘時的信心。

他們發現,生活品質分數較低者與以下指標有顯著關聯,包括憂鬱症嚴重度(根據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CESD8P< .001)、發作次數較多(P= .001),以及過去12個月內臨時需就醫次數(P= .031)。與生活品質較低有關的其他因素包括:男性(P= .021)、自我處置氣喘的信心較差(P= .007)、身體質量指數較高(P= .049)

研究也發現,氣喘控制問卷(ACO7)的分數較低也與CESD8量表的憂鬱嚴重度增加有關(P= .011)、過去12個月的氣喘發作次數(P= .017)、過去12個月內臨時需就醫次數較多(P=.001)、自我報告的憂鬱(P=.048)以及過去12個月反覆住院(P= .010)
Ross醫師報告指出,肺量計/部分吐氣一氧化氮等客觀數據與生活品質或氣喘控制無關。她表示,年長氣喘患者確實需要更多整合方法,我們不應只有治療生理方面,還要治療心理與社會層面;如果我們將這些做整合治療,將會有更成功的氣喘控制,並且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堪薩斯市密蘇里大學的Chitra Dinakar醫師表示同意。Dinakar醫師表示,青少年與青年氣喘病患都有憂鬱報告,有一些證據認為這與藥物順從性不佳及治療選項不當有關。她認為,憂鬱和氣喘的關聯可能不只一種因果關係,可能是因為無助感影響了順從性和其他有益健康的行為,也可能是憂鬱改變了免疫系統而直接影響了氣喘。

她表示,這是篇設計良好且發人深省的研究,清楚顯示出年長氣喘患者容易受到同時患有憂鬱影響而降低自信,因而對他們的氣喘控制有負面影響。應對年長病患加以整體考量,而不只是探討數據或檢測結果,才會獲得更好的氣喘照護。